•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标签:典故

抱瓮灌畦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地》。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叫子贡,是卫国人,曾当过卫国和鲁国的宰相。他走访过许多国家。有一次,子贡访问楚国后,又准备去晋国,经过汉阴(汉水南岸)时,看见一位老……

杜牧一首28字唐诗,其中隐含了古代两个传奇女子的历史典故

  作为晚唐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杜牧和李商隐在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把他和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被称为小李杜。尤其是杜牧的七言绝句非常精彩,在文学诗词表达的领域上不输于李商隐。      而且杜牧的诗……

舍命之交的典故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

不教而诛的典故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尧曰》。春秋时,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张询问孔子,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扫除四种恶政,就能管理好政事了。"子张请孔子解释一下什么是&qu……

关于狗尾续貂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

有关友善的历史典故

有关友善的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崇尚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友善 ,这些故事可以很直观的让我们体会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

包藏祸心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名) 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访问仪式举行之后,……

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

叶公好龙(典故)的典故

  楚国有个叫叶公子高的人,此人有一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龙,以至爱好到入迷程度。他不仅在自己的房屋居室、门窗梁柱上全都雕绘上龙,甚至在酒杯上、衣带钩上也都刻上龙。   于是这件事被天上的真龙听说了,便……

胡服骑射:取长补短,体味进步的快乐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 【释义】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历史之于人们既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又充满着神秘和未知。史学家们执着于记录真实的过去,而影视编剧们一方面在享受着史学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大胆探索着(改变着)历史的未知(面貌)。……

出尔反尔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春秋时期,邹国和鲁国打了一仗后,邹国国君邹穆公向孟子求教:"这次作战,我的将士死了三十三人。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替死拼命的。杀死他们吧,又杀不了那么多。不……

班荆道故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代,楚国大夫伍举和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举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说:申公畏罪潜逃,是其女婿伍举送他走的。伍举听说后,很害怕,因……

一定要知道的三大历史典故,最后一个值得细品

  培根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历史使人明智”。中国之所以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伟大富足的国家,不仅靠历代辈出的人才,还得益于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后人带来了数……

成语拔苗助长是什么意思?背后有哪些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拔苗助长”?有什么典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

白首为郎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

布衣之交的典故

这个典故见《南史.刘悛传》。南朝齐武帝萧赜,原来和刘悛交情很深,经常在刘悛家谈至深夜。萧赜当了皇帝后,还经常到刘悛家去,和从前一样谈笑。有一次,刘悛陪萧赜登蒋山,萧赜感叹地说:"贫贱之交不……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典故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齐策一》。战国中期,纵横家苏秦为了实现联合楚、齐、赵、韩、魏、燕,共同抗击秦国的"合纵"主张,受赵肃侯的委托,又来到齐国游说。他对齐宣王说:"齐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