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7岁时,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儿。
记得那是一个黄昏,太阳西沉至山顶,马上就要藏身到乌沉沉的山后面了。我披着一身碎金,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手里拿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我要去砸一个同班男生家的玻璃。他下午打了我,没等我还手就跑了。就算我还手,我也打不过,只好想出砸玻璃这样的损招。
可当我终于到达他家后,站在没有围墙的简陋院子里,手却忽然举不起来了。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站着爸爸和妈妈的无数个分身,他们黑着脸,一句接一句地指责我,说我这么大的人了做事不经过脑子,说我给他们丢人,让村里人觉得我们是有钱人欺负穷人……
石头被我在手里捏了很久,最终还是随着地球引力无声掉落。
我转过身,艰难地迈着步子回家,眼泪“吧嗒吧嗒”落下,洒在来时的路上。
2
9岁时,我最讨厌的人是前院的女孩。
可是孩子不和,大人们会觉得别扭,面子上不好看。于是两位妈妈总是想撮合我们和解,尤其是我妈。
可强扭的瓜不甜,每次我俩凑到一起都会以打架收尾。
有一次我俩又打了起来,她下手很黑,脱下鞋子用塑料鞋底抽我。当我抢过鞋子,怒发冲冠地正准备打回去时,我妈妈大声喊我的名字,要我停下。
我停手了,真的停了。跟在妈妈身后灰溜溜地回家,瞪着她背影的眼睛里满是恨意,恨自己有她这样一个妈妈。如果不是她搅和,我才不会这么窝囊。
可能是真的被打得太狠了,妈妈回家后说了她这辈子对我说过的唯一一句软话:“你怎么不趁妈在使劲打她?”
我没抬头,没张嘴,只在心里狠狠地说:“就是因为有你在,我才不敢啊!我怕你会觉得没面子,怕麻烦你处理棘手的邻里关系,怕给你丢人!”
3
我父母信奉中庸之道,践行吃亏是福,在村里人缘第一。村民们提起他俩,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温和、善良、体贴、周到。
所以如果我胆敢不温和、不善良、不体贴、不周到,就是丢他们的脸,抹黑他们的声誉,他们也理当放弃中庸,对我棍棒相向。
每次我在外面和别人打架,不管输赢,回来肯定会再挨一顿揍。
后来,每次遇到与人有争执起冲突时,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害怕给他们丢人,害怕他们劈头盖脸的指责,害怕变成他们眼里的坏孩子,于是第一时间败下阵来。
屡战屡败,不战而败,真令人沮丧。
4
读柴静的《看见》,里面有一章是关于药家鑫案件的,我看哭了。
药家鑫开车撞了人,可他没报警,反而拿刀把人捅死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以为对方在记他的车牌号,怕对方没完没了地纠缠他的父母。
采访中,他说他的爸爸是不允许其犯错的;还说他觉得压力大,看不到希望,常想自杀。
他的父母也说,他小时候只要和小朋友打架了,回来都会挨骂;在学校里,有个男孩要药家鑫背,不背就得给一块钱,爸爸被叫到学校后的处理方式是——那就让他背吧,一点都没有支持自己的孩子;爸爸还说虽然对他很满意,但是怕他骄傲,从不夸他,还总是敲打他,说:“世界之大,比你强的人多了去了。”
于是药家鑫总是压抑着自己,遇事总是先害怕,不知道怎么向家里交代。
我哭是因为那种感受我太理解了:爸妈知道了,肯定饶不了自己,那是天大的恐惧。
我哭也是因为庆幸自己安全地度过了那个时期,长大后开始懂得父母内心真正的大爱,他们只是不懂如何表达,也欠缺正确的教育方法。
可是无法否认,这样的家长因为自己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和缺失,不仅没能在孩子脆弱时安慰一番,没能在孩子跌倒时扶上一把,还让自己变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
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没能力自己前进,却也不敢退回来,因为父母的指责和失望更伤人。于是渐渐变得无助、软弱、抑郁,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
5
我成为妈妈之后,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总是坚持小朋友的事情就要自己去处理,不要求助于大人。儿子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只是冷静地站在一旁,看他孤军作战,他占便宜或者吃亏我都不参与。
虽说在家时我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说了无数次,可他亲临“战场”时,还是会怯懦。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管大获全胜还是败北,他都会号啕大哭。
我一度认为那是他对“战争”的厌烦和恐惧,对“敌方”不遵守规则的控诉。直到有一次,他被别的小朋友用金属汽车砸了几下头,一边哭一边看着我,眼睛里全是“你为什么不支持我”的控诉。
那一刻我歉疚极了。
他并不是没有能力还手,只是我教给了他太多理智的东西,即使怒气上头,他也明白那些“重武器”会致伤致残,不可以用来对付朋友,于是只用拳脚对付别人的野蛮攻击。
那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我问他:“你怕吗?”
他说:“怕。”
想到在他害怕的时候,我却冷眼旁观,心都碎了。
抱着他安慰了很久,然后决定不再做一个那么“冷静理智”的妈妈。
6
有一次在游乐场,儿子找到一辆车,正要坐进去,旁边冲出一个孩子抢了去。
那个孩子的父母跟在后面看着,无动于衷。我有些气恼,可是看那个孩子已经走远,就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儿子的注意力转移了。
等儿子再次坐进那辆车的时候,那孩子又冲了过来要抢车。被我阻止后,他的父母跑过来说那是他们孩子刚在玩的,我据理力争,他们没再坚持。那孩子却在车后面泄愤似的用力推着我儿子往前冲。
儿子有些害怕,大喊“不要”。
他的父母仍然无动于衷。
我只好冲过去对那孩子说:“我们不喜欢这样,你放开!”
这时候他的爸爸冲上来,伸出食指指着我的鼻子骂我:“你有病吗?!”什么?自己不好好教孩子还跑来攻击别人?对不起,你找错对象了!我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此时不用更待何时?于是我用三寸不烂之舌,言辞激烈地把他们两口子在游乐场的斑斑劣迹抨击了个够。这个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男人恼羞成怒要对我动手,幸好保安及时赶到。
我知道那样做确实冲动,可让孩子知道妈妈为了他会变成猛虎,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只有委曲求全,那就太值了。每次孩子提起这件事,都会说妈妈厉害,妈妈不怕坏人。有小朋友对他说“我爸爸可厉害了,我让我爸爸打你”,他回来也敢要求我去打那个小朋友。
“一切你都得自己去面对”已经不再是我的原则。
我终于变成他可以依靠的妈妈了。
7
世界很大。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全世界只有爸爸和妈妈。
从孕育时开始,孩子就不是独立的,只是父母的依附。父母控制他,他唯有服从;父母放手了,他才能独立。
孩子是一张空白的纸,父母写了什么,就会成为他一生的三观导向。如果写了勇敢,他就能所向披靡;如果写的是“父母面子第一”,他便会为了父母的面子委曲求全;而如果写了“尽善尽美”的话,做不到的他只能极力逃避、掩饰。
要求不独立的他去独自面对世界,要求未成年的他去遵守成年人的行为准则,都是拔苗助长式的伤害,沮丧、挫败、愧疚会绊倒孩子,甚至有可能摧毁孩子。
所以,当小朋友的父母只有一个选择:无条件地做孩子的靠山、港湾、后路。
他只是一个孩子,他需要坚强、勇敢、独立面对的路还很长很长,而你可以帮他遮风挡雨、扫尽不平的日子,只有短短几年。
所以得让孩子知道,他的靠山很硬、港湾很暖、退路很宽。
所有的教育宝典、育儿心经,都没有这一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