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有一条不成文的奇葩规定:你可以不用干活,就能正常领取工资,唯一的条件是你不能离开公司。知情人士都把这项制度称为“板凳”,其实这是谷歌制定的一项任性的留人术。
2009年,受经济衰退影响,谷歌计划通过裁员和削减相关项目来减少开支,以此来挽救公司,但是就在谷歌高层酝酿这一计划时,消息却在全公司突然蔓延开来。一些中层和基层员工人心惶惶,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更是无比愤慨。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和处于关键岗位的资深技术人员甚至扬言要另起灶炉,对抗谷歌。
面对突如其来的麻烦,谷歌高层只好召开会议研究应对方案。迫于压力,最终,公司做出了让步,规定被裁的员工仍可在谷歌工作两个月,并且有机会申请公司内部的其他职位。如果在60天期限结束后没能找到合适的职位,这些人只能从谷歌离职。当时,这只是谷歌的缓兵之策,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两个月后,很多没找到合适岗位的员工纷纷离职。为了增加营利点,尽快刹住公司效益滑坡的趋势,谷歌高层不得不对一个月前削减的项目进行重新审视。经过认真评估后,他们还真发现了一个有利可途的项目。随后,谷歌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策划,但是却碰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就在谷歌联合创始人佩奇为这个难题苦恼不已时,却意外发现一年前这个项目的开发团队名单,惊喜之余,他却再次陷入了苦恼。因为这个项目被削减,相关开发人员也随之离职,苦恼之余,佩奇不禁为人才的流失感到惋惜。但是,这份名单的意外发现,也给了他新的希望。随后,佩奇试着联系名单上的相关人员,并委婉地表达了想对他们重新聘用的意向,但却遭到了团队成员的一致拒绝。最后,他亲自登门,答应支付给他们三倍的工资,并且承诺永远不会再次被裁员。
看到谷歌高层亲自登门造访,并且态度诚恳,团队成员才答应重新回公司继续进行项目的开发。果然,一个月后,一份堪称完美的新项目策划案便出炉了,一年之后,这个项目毫无意外地成为了谷歌新的重要盈利点。
为了吸取教训,留住人才,谷歌在此事件后形成了一项不成文的任性规定:员工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或项目计划,可以赋闲数月甚至数年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思量自己新的项目计划,即使这个计划可能会失败,仍然可以照领工资。尽管这项规定没有成文,但谷歌却一直这样执行。
2011年,产品负责人乔纳森离开岗位后至今已有多年,但是工资单上依然保留了他的名字,他的办公室和行政助理也都还在。2014年,首席品牌官艾若拉突然离职后,谷歌马上召回了坐在“板凳”上很久的销售第一任负责人奥米德火线救急。这样的任性留人术,让谷歌多年来一直拥有秘密的人才库,保持着对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的优势。
谷歌联合创始人佩奇说:“我们的任性制度,一是为了自己,二是间接打击了对手。与让这批人投奔敌营或者创办对谷歌构成威胁的新公司造成的损失相比,挽留人才付出的那点工资简直不值一提。”
其实,谷歌任性留人术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取与舍的智慧。生活中,我们也要放眼长远,学会在取舍中抓住自己的人生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