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前往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在为期三年的讲学期间,泰戈尔常常陪同徐悲鸿游览著名风景区大吉岭。
在游览空闲,徐悲鸿经常拿出画夹来画骏马。细心的泰戈尔发现,徐悲鸿非常认真,每一笔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有时他看到徐悲鸿提着笔,在那苦苦思索着,最终落下笔,却只是画出了一根马的鬃毛。
一次,泰戈尔终于忍不住笑道:“您思考了大半天,原来只是为了画马头上的一根鬃毛?这太费劲了,您把笔给我,让我来画几根。”
徐悲鸿将笔递给了泰戈尔,泰戈尔接过笔,在徐悲鸿画好的马头上添了几根鬃毛。画完了,泰戈尔左看右看,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说道:“我这几根鬃毛画上去,这匹马顿时变成了一匹病马、呆马、痴马,还是您画得好啊!”
徐悲鸿笑着解释说,画马的鬃毛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应该画在哪、画多长、画多少弧度,直接关系到这匹马的整体形象。而且,马在悠闲时、奔跑起来时、低头吃草时,鬃毛的摆动都不一样。在画上,马的每根鬃毛都是有生命的,透出马的喜怒哀乐。
徐悲鸿创作的骏马神态各异,让印度国际大学师生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他们将徐悲鸿赠送给他们的骏马图,当作国宝珍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