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产生错觉,它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我想起刚进大学时的一件事。那时,我们班上有一个北京来的同学,一口油滑的京腔,不拘小节的穿戴及其满不在乎的神态,都留给我这样一种印象,即他是个办事不牢靠、缺乏责任感的人。
有一天,系里要我们班负责出一期黑板报。那时,对社会工作热心的同学已经极少,他却主动承担了这一事项,还亲自撰稿,叫来了抄写和画图的人,一直等到全部干完才离开。这件事几乎完全纠正了我过去对他的印象。现在看来,最初我对他的感觉完全是一种错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仅凭肤浅的第一印象,就不知不觉地产生对一个人的好感或恶感,并作出此人可以交往、彼人不可接近的判断。虽然错觉是人对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歪曲反映,但细究起来,它的产生却有着必然性。这一点,在对人的知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个人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表现的主体——我,应该说是对它最了解的人。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为自己所意识到的潜意识,存在着自己亦无法看到底的黑洞。
另一方面,我们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由于场景的变换以及自身角色的变化,常常只是显露出自己某一方面的特质,而别人就可能从我们这一方面特质的表现来推测我们的全部特质。比如我在一部分同学面前开朗活泼,在另一部分同学面前抑郁寡欢,于是前者便认为我是个十分外向的人,后者却认为我是个内向压抑的人。因此,人与人之间再多误解的产生便都不足为怪。
被人误解确实是件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做得正确,应该怎么做就去怎么做,又何惧误解何惧人言?
记得我们大学时的班主任,凡事都讲原则且无让步余地,平时又表情严肃,所以当时我们都不喜欢她。然而四年后,她却以自己坚持原则的行动赢得了我们的心。在我们的感觉中,她似乎从来不顾及我们对她的态度,只要她自己觉得这是一个班主任该做的,她就去做。如早上要我们出操,检查寝室卫生,把睡懒觉的同学从床上揪起来,对生病的同学关心照顾,对家庭困难的同学给予一些经济上的帮助等等。虽然我们觉得她管得太严、太碎,并不适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但我们还是为她的诚心所感动,因为她的讲原则是真讲原则,没有虚伪的成分。就这样,原先我们对她的误解消失殆尽。
我们正确知觉他人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被他人正确了解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媒介是时间和行动。
由于错觉的客观存在,使我们在知人和被人知时都受到了“嗓音”的污染,以至这个过程的完成途中充满了障碍。但是,如果我们有信心并能坚持不懈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那么就有可能使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真实的形象,并且更客观地去看待世界,去评价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