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半边街的传说

在”万里古茶道”第一镇——河口古镇,还保留着一条5华里长的老街。这条老街,人们把它叫做”明清古街”,文物保护部门行文的名称则是”铅山县河口镇临河古街道”。清《续文献通考》载:”河口估舶自所聚,商务勃兴,人口五万”。可见,明清时的河口城市规模已是相当大。就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河口镇仍然保留着”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风貌。可是,只在近短短20多年间,千百年形成的一座著名古镇就被”发展”到只留下一条”老街”的残局了。今天的人,也只能从这有幸遗存下的老街和”九弄十三街”的残存而”窥斑见豹”了。

老街和信江河平行,青麻石板铺就的路面两侧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木结构店铺都是前店后坊。从上街的一堡街、二堡街直到三堡街尾。这里有一段三十几米长的街道只有半边店铺,靠信江的一侧没有房屋,站在半边街上可直接观看到对岸的九狮山峰,和中间一段山坳里的千年古寺——天乳寺。庙宇里的香客活动看得一览无余,念经诵读的声音也能飘扬过江,随风悠扬。半边街的这一奇特现象传说是葛仙翁为救一户人家男孩出的圣招。

那是明末清初,在三堡街尾有一家店铺取名字叫”元昌”字号,经营着铅山特产的关山纸、连史纸、毛边纸等,店老板系本地的陈坊乡人,姓余名元昌。随父母亲来河口时的余元昌才15岁,父母带在身边帮工。20岁时自己创业,开始小打小闹,小本经营着一家纸店,经过近20年的打拼,由于他经营得法,诚信为本,为人和气,带来了财气。纸店由原来一个小店铺发展到一个年经营几十万刀土纸的大纸号。所在位置也拆除祖上的土墙陋室,新建造一栋坐南朝北、库门式样的砖瓦大屋。取名”元昌纸行”。前厅的一边是一排高柜台的帐房屋,另一侧摆放了几条大师椅和茶几,大门外边左边库房,存储纸货。库房直对獅江码头,生意火爆时,码埠边停靠着几艘帆船接货、装船发运。元昌纸号的街对面几家是铁匠铺、南杂货店、烟花爆竹和裁缝店。

余元昌虽是商人,但不惟利是图,他谦虚诚信,乐善好施,豁达大度,常做善事。余老板不论谁家有急事难事,他都会尽力去帮助他,常常不计较金钱。久而久之,于是,人们给了一个尊号:”余善人”,他的陈夫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常挂嘴边。余夫人与邻里街坊关系处得很好,笑容常挂嘴边,在这一条街上深受赞誉。

有一年深冬的上午,天气寒冷。元昌老板来到二堡街,忽然看见金利合药店的台阶上,靠壁坐着一个年过花甲、衣裳破烂、脸色冻得苍白的叫花子,伸出干枯的左手向往来路人乞讨施舍,走上走下的人流,少有人去理会。余老板看到顿生怜悯之心,他急忙去不远处一家包子店内,买了10个大包子,返回身送到叫花子手上说:”你不要走,我回家去拿几件衣服给你穿!”他将要办的急事也抛开了,急急忙忙地赶回家里,对着夫人说:”赶紧找几件我穿的好衣服来,送给一个可怜老人!”夫人一向温柔贤慧,听从丈夫的话。她即刻找到几套半新的冬装,还拿了一双洗净的胶鞋,用一块旧布打成一个大包裹,和丈夫一道来到二堡街,将包裹送到这个素昧平生的叫花子面前。乞丐老头两眼睛突然一亮,炯炯有神的看着他们夫妻俩足有几分钟。街上路人看到都围了上来,纷纷赞扬元昌老板扶贫济困的义举。

话说余家家族三代单传,传到元昌这代,夫妻俩结婚10多年后才喜得贵子,中年得子自是高兴的不得了,取名余传宝,其意就是余家有香火代代相传了。传宝这孩子出生后身体健康,看不出有什么毛病,直到了二岁多后才逐渐发现传宝不会学说话,走路也跌跌撞撞。夫妻俩产才开始感觉到了不正常,于是着慌了起来,事不宜迟,元昌老板开始到处求医问药,也请最好的郎中上门看病,几个月下来治疗效果都不好,传宝的病情日益见重,夫妻俩甚是着急。余夫人更是到了附近庙宇求香拜佛寻求菩萨保佑。

后来左邻右舍劝他赶快到”葛仙山”去求求葛仙翁保佑。为了赶在这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葛仙山”开山门的日子,余老板只留下帐房先生看店,带着夫人,儿子传宝和伙计、学徒20多人六月二十日就出发了,为得是能抢到”葛仙山”开山门后的第一柱香。伙计学徒们推着10多辆花车,载着几十斤上等茶油和许多香烛鞭炮、上等毛边纸等进香物资,浩浩荡荡从河口出发。沿着赣闽道去名扬四方的著名寺院葛仙山进发。余夫人抱着儿子坐在另一辆花车上。余老板则全程走路陪伴在儿子左右。经过10多个小时的赶路,他们在”葛仙山”脚下的杨村投宿。第二天的半夜三点钟他们就开始爬山了。终于赶到了早上六点的开山门,向葛仙翁敬献香油烛纸等。夫妻俩跪在大雄宝殿的葛仙翁脚下,一拜再拜恳求葛仙翁救救他的儿子,并许愿以后每年会带儿子进山拜望葛仙翁。在主持和尚灵秀大师的指导下余老板夫妇抽签。几番拜托后他抽到了101签。灵秀大师高兴地说,这是葛仙翁显灵了,本来只有100签,葛仙翁另加了一签给你,赶快按菩萨的指意去做。他带着从”葛仙山”抽来的签请帐房先生解签。

101签,曰:”红日东升江水平,北扬佛经早晚聆。破悔出气心生纯;指日云开定如前。”帐房先生对余老板说:”这是葛仙翁送的专签,因为寺庙里的签最多只有100签,加出来的这一签是葛仙翁给的专签。说的是:红日东升江水平,说的是家门前的信江河,朝迎旭日升起河水平缓流淌,这是葛仙翁的一句安慰话,意思是说小孩子的病会好的,不要怕。第二句北扬佛经早晚聆,说的从北边传来的念经诵佛的声音早晚都要听。聆听了净化心灵的念经诵佛的声音,破除悔气心中正气上升,纯洁灵魂。这是第三解。第四句说:指日云开定如前,就是说要不了多久你的儿子就能恢复正常生活。老板元昌大喜,连连说谢谢葛仙翁。

又一年初冬的一天早晨,元昌打开店门,见一须眉花白的老者已坐在店门口,伸手乞讨。元昌老板二话不说,吩咐伙计给老人端来了早餐,临出门还交代夫人关照。待他傍晚回家了,老人还没有离开的意思,夫人说:”老人吃了早饭就没离开,就端出一把大师椅让他坐,中、晚饭都端给他吃了。”元昌满意地点头道:”既来之则安之,就请老者进屋吧!”却被老人谢绝了。

第二天上午,这位老者又来了,元昌从衣着上已经看出,这位老者就是两年前在二堡街被他救济过的老人,今天特意穿着元昌送给他的衣服来见元昌老板。他说:”你家公子的病,我可以帮助治疗,好人应该得好报!”说罢他就从口袋里拿出来一段木炭,蹲在地上,就着石板写起字来。几行歪歪扭扭字不像字,符号又不像符号的文字让大家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见元昌疑惑不解的样子,微笑说:”你去药店请人来,他能看得懂!照着药方连续服一月,但小孩要每天早晚要在自家门口耳听佛门念佛诵经的经声,同时配合服药,二、三个月后你家公子病情定会好转,再过半年就可康复。”元昌夫妻俩大喜过望,千恩万谢的感谢老人!离别时,元昌拿出银元20块相送,被老人谢绝了。老人只要了一刀连史纸说是要画佛像便辞别而去。

心情激动的元昌夫妇,不敢怠慢,急忙前往金利合药店,将店主何老板请到,何老板认真看了看石板上的字符,点点头说:”这是三国时期的华陀发明创造治病专用的药方文字,我懂一点,可以试试看。”何老板根据地上木炭字体,翻译开出方子,共有10多味中药材,金利合药店都有。并告诉元昌另外需要三味药引子:”五年以上的老番鸭心一个、生虫吃空绿豆的壳一钱三、深山岩壁上的苔藓一两五。待中药买来后,元昌店里的伙计分头负责去寻找三味药引。

药剂和药引子很快准备好,惟有最难办的事情,就是早晚要让儿子在门口去听信江对岸寺庙里传来的念诵佛经的声音。因为街对面有房屋挡住,很难听到对岸的念经诵佛的声音,只有刮西北风时才能断断续续听到一点”天乳寺”传来的晨钟暮鼓和念诵的佛经声。家人每天早晚抱着传宝坐在门口,对面房屋挡住了声音的传播,大部分时间听不见念经声。为此,元昌夫妻十分焦急,又不好意思说出来。此情此景,不久被对面的几户老邻居知道了,他们经过商议,提出了一个令元昌老板全家既惊讶又感动的做法,纷纷主动要求拆迁房屋,空出地方好让”天乳寺”信徒每天的念经诵佛的声音直接传播到元昌家里。

张铁匠最是积极,他说:”我家得到过余老板的资助最大。那年大热天,我90多岁的娘突然病故,我又因故在外地做事,一时半刻赶不回来,是佘老板资助寿枋帮忙料理后事。今天余老板有困难,我得一定帮忙。我们搬到下面一点的地方再建新房,一点也不影响生意”

其他几户邻居都说,余老板是个大善人,乐善好施,做了不少的善事,我们都得过他的恩惠,这样的好人,家里出现了难事,我们街坊们不帮忙还有谁帮。于是,五、六户街坊在下游一点的地方另择地址重建新房,重新开业做生意。余老板全家感动不已,给了每家一笔厚重的拆迁补偿费。并一再对邻居表示感谢。

从此以后,这段街就变成了只有南边有房屋,北边空旷,直面信江河,面对千年”天乳古寺”的半边街了。每天早晚时刻,元昌夫妇都要把儿子传宝抱到家门口,吟听”天乳古寺”传来的悠长念经诵读的声音。从此,传宝一听诵经声,便会立刻安静下来,不再躁动,心态也慢慢平静,加之配合吃药,传宝病情日见日好。半年后,余传宝的病情终于痊愈,像正常小孩一样活泼可爱,元昌夫妻俩高兴地合不拢嘴,左邻右舍都为元昌老板高兴。后来有人说,这位老者就是葛仙翁的化身。全心全意帮忙好人脱困。

同时,元昌纸号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起来,一天到晚要接待几拨来自省内外的客户,他们都是冲着纸号的连史纸、关山纸而来。大量的纸品在门前的信江河上装船发运。山西一带的来的晋商说,他们那里有一个老画家,专画”如来佛像”,十分慈祥。谁家把佛像请回家准能保平安早生贵子。于是在当地出现了一股疯狂的”佛像难求”的场面。老者告诉大家,只有江西铅山河口镇三堡街大昌纸行出产的”连史纸”画的佛像才会显灵。于是乎在山西出现了”洛阳纸贵””连史难求”的场面。晋商纷纷来铅山进货。一时间元昌纸行门庭若市,连史纸、关山纸销售量倍增。加之余老板为人诚信,货真价实,客户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好。元昌夫妇做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就更大了,建桥修路,建码头,救济穷人等做了许多好事,老百姓交口赞扬余老板是菩萨心肠。

从此以后,在河口古镇的三堡街上有一段街被称为”半边街”,就这样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半边街的传说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