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7-18) 9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乔治·奥威尔 《1984》是一部极具预言性质的政治讽喻小说,描绘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惧的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个被称为“大洋国”的极权主义社会里,“你说的每一句话,发出的每一个声响都会被监听;只要有一点光线,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思想被钳制,而历史每时每刻也在被伪造。那里的人类生存状态,永远警示着人们不要走进这黑暗的悲剧。 1984(奥威尔作品集)在线阅读地址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 第(1)篇

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这三句话是大洋国执政党英社的三句口号,初看起来荒唐可笑,实际上却是古今不知多少统治者所信奉的统治哲学。

《1984》中虚构了一个恐怖的、令人窒息的未来极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老大哥”无时无刻不在的监视,人们对历史、对世界甚至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一无所知,生活在“老大哥”精心编造的谎言之中,变得屈从而无意识。

《1984》以其对极权主义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1984》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王小波曾说:“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奥威尔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下的这部小说中的一部分后来不幸地在中国成为了现实:对“老大哥”的疯狂崇拜、对强大外敌的极端仇视、在青年和孩子中刻意培养的政治狂热、极端匮乏的物质生活、禁欲主义、告密与背叛。甚至一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也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幸应验,小说中大洋国前一秒还在对民众进行着对欧亚国的仇恨宣传,后一秒就因为战争对象的改变转而与东亚国结盟,这与当年对美国的秘密外交何等相似!甚至对于历史照片的修改也真实的发生过。

 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在中国变成了预言,它不仅是历史,在今天的现实中“老大哥”的阴影也依然挥之不去。

温斯顿经历的压抑、恐惧和绝望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然而震撼归震撼,我也像是王小波一样认为这一切“之于我们是历史”。那是2012年年初,十八大召开的前夕,那个时候报纸上连篇累牍回忆着胡耀邦;前一年的温州动车事故中一大批媒体人挺身而出无视禁令问责政府;正值人大代表改选之际,“独立候选人”这个名词不断被各地报纸所提及。在那个时候,看起来中国的未来将不可逆转的走向自由与开放。今天,在这个提出了“互联网主权”的时代,在这个“不得妄议中央”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持续低迷的时代,在这个“禁评”的时代,重读《1984》,恐怕能有更多的感慨和收获。

我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漏洞百出的蹩脚文章呢?我也知道可能不会有人应和,更从不敢想有人会从这篇浅陋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只是想分享近来的一些想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对于政府的所作所为向来都是逆来顺受的,即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也是一副完全不在乎的态度,最多调侃几句,抱怨几句,然后就置之脑后了。我一直幻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普通民众也能通过某种方式展示我们的勇气和力量。如果一个政府的权贵刚刚被曝出利用避税天堂偷税漏税,几天后就转身决定对普通民众的海外消费课以重税,我希望能有人站出来说:“我们在乎!”

我也明白在我们这个时代,自由平等依然敌不过柴米油盐,对理想的追求脱离不了现实的沉重。那就以《1984》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从这个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并不孤独生活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

愿国家明天能更好。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 第(2)篇

结束了,所有的狂热,所有的痛苦,那些癫狂随着最后的文字从我的脑海路消失了,仇恨周里人们疯狂的举止结束了。

自由就是奴役,还是自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成立,其他同理。

而是回到了仁爱部,得到了宽恕,灵魂如雪一样洁白。他站在被告席上,坦白了所有事,指认了所有人。他走在铺着白色瓷砖的走廊上,仿佛走在阳光之下,一个持枪的看守跟在他身后。那颗让他等待良久的子弹终于射进了他的大脑。
他抬头看着那张巨大的面孔。他花了四十年才领会到深色八字胡下的微笑。噢,真残忍,这是不必要的误会!噢,真顽固,从博爱的胸怀中的自我放逐!两滴混着金酒气味的泪珠顺着鼻子侧面落下来。但那也还好,都还好,斗争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这本书分为三部曲,使得整本书的结构很清晰……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 第(3)篇

王小波曾写道“对我来说《1984》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我们已经身历,且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

如果一本书让你压抑,还能让你想要不断读下去,读到最后仍然没有解脱,而是挫败,那么,这本书一定曾在你的心灵深处出现过,至少有些思想曾经怀疑过。之所以痛苦,压抑,在于它影射现实,并不断敲打曾被遗忘的心灵深处。然而,书中主人公也是这样经历的,最终,自己和自己抗争,成了极权之下没有了人性,没有了个体意识的躯壳。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