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问题:【美文浏览】好花看到半开时
王兆贵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马云,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你有什么遗憾必要补充?马云淡淡地说,我的人生统统都方才好。
这样的答复,可以说是自信,由于统统都恰到甜头;也可以说是知足,由于没有留下遗憾。
统统都方才好,这话说出来简朴,做起来却大不易。什么叫方才好,理性一点说就是适度。什么叫度,理科先生汇报你,度就是必然事物保持本身质的数目边界,好比说冰点、熔点、沸点;文科先生汇报你,度就是事物所到达的地步,好比说高度、风貌、心胸。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用两个排比句,来描写东邻女孩的仙颜: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话听起来有些浮夸,着实不外是嗣魅这个女孩长得适可而止,方才好。
凡间统统事物,都是由进程示意出来的,这个进程无非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变与稳固的节点就是度。作为人生哲学的度,则是指在做人处世中拿捏的分寸,把握的火候,遵循的法例。这种度,不是衡器丈量出来的,而是专心掂量出来的。
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人生伶俐和哲理许多,以至于穷其生平也未必都能学完、用好,但若看多了、悟透了,就会认为,大道至简,道法天然,归根结底不外两个字:适度。就是说,凡事有度,恰到好处,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即即是利益,过了头也会坏事;即即是美德,过了头也会显得不美;只有恰到甜头,才会趋于美满。
例如说,脾性耿直的民气直口快是利益,倘若不留意场所与工具,出言不逊,出口伤人,就会让人厌恶。蔡明演出的以“毒舌”为说话特性的小品,为什么会频频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并非人们喜好“毒舌”,而是由于她塑造的“毒舌”,形象惟妙惟肖,说话刻薄尖刻,对缺乏口德者的嘲讽力度入木三分,从而使人们在爆笑的同时,越发厌恶“毒舌”,阔别“毒舌”,也能让那些以“刀子嘴豆腐心”自诩的人反观自照,明心见性,在社会来往中不再以“毒舌”相向。即便以“毒舌”表现诙谐,也要看对方的接管手段,顾及他人的尊严。
再例如说,脾性宽厚的人忍辱负重是美德,倘若一味地姑息和退让,曲意巴结,电影,损失尊严,就会让人恶心。唐代名臣娄师德,功高勋著,出将入相,胸怀鲜艳,与人无争。但由他首创的那句成语“逆来顺受”,却很难不被众人诟病。娄师德对外放做官的弟弟说,我位及宰相,你又是州牧,电影,荣宠过盛,不免会遭人吃醋,奈何才气自保呢?他弟弟说,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本身擦掉也就而已。娄师德说,这样还不可,你擦了人家会更来气,你当笑着接管,让唾沫本身干掉。娄师德对宽容的解释,其实是过度虚假了。照他这样做,无异于自甘受辱。为了寻求自保,不吝捐躯尊严,将做官置于做人之上,能算是美德吗?
因此说,人生有度,误在失度,坏在太过,亏得适度。谦让过了头就会变得猥贱,锐气过了头就会酿成霸气;热情过了头就会变得矫情,冷淡过了头就会酿成冷酷;谦善过了头就会变得虚假,自信过了头就会酿成自负;圆通过了头就会变得油滑,坦直过了头就会酿成粗率;执著过了头就会变得坚强,听从过了头就会酿成盲从,等等。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既是天然与社会法例,也是艺术与人生地步。所谓方才好,不见得就是精细绝伦,而是渐入佳境,臻于美满。邵康节诗云:“琼浆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世都未知。”邵康节的感悟饶有禅意,说穿了就是恰到甜头。如是我闻,得趣辄止,见好就收,是人生的最佳地步,贪得无厌,索取无度,只能导致索然无趣,那边还谈得上余味隽永呢?
(摘自《解放日报》2017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