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标签:上联

唐伯虎巧对来客

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自幼机敏活泼,勤奋好学,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掌握了作诗属(zhǔ)对的技巧。他虽然年少,但在家乡吴县一带却颇有名气。 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聪明的……

端午对联撷趣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现采撷一些与端午(端阳)有关的佳联妙对,与读者共赏。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

苏学士代徒联姻

  大宋哲宗年间,京城王员外有一个宝贝女儿叫王玉珠,这个王小姐不仅娇妍聪慧,貌若天仙,而且知书达理,酷爱诗词歌赋。前来上门提亲的媒婆踏破了门槛,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花花公子,她一律拒之门外,快二十岁……

新姜不如老姜辣

  宋时,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9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   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

古代官员自题楹联

  厚待百姓楹联:明代大臣张津任户部尚书之时,在浙江省海宁县谯楼上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曰:“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下联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张津用这副对联告诫自己的属下为官者要宽厚对待百姓,……

给“鬼子”命名的对联

  明清朝代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当时就出现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那时我国人民都称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国人统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时开始,“倭寇”变成“鬼子”的呢,……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

李时珍娶娇妻

传说当地有位开药材铺的商人,名叫蔡崇仁,杏林世家,因家学渊源,他不但对中药了如指掌,而且对中华文化如诗联词赋都非常爱好,他膝下有一个女儿,名叫丽娇,聪慧而美貌,蔡老板视若掌上明珠,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

“醉后不知南北”和“贫来卖了东西”

  明朝常州府[今天江苏苏州]有个姓吴的同知[比知府低一级的官,是知 府的帮手]。他有个朋友姓董,当通判[跟同知官大小差不多]。   有一天,俩人到无锡去玩,玩累了,进了一家酒店,要了白酒和红酒, 还……

对联破案

徐公子以为她明知故问,没好气地回答说:“还不是为了你那副刁钻的对子!” 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事后,包公向大家介绍道:半个时辰能对出这则上联,确属不易,本官判断,瘦书生就是凭着这则联坑害了张雪凤的。……

历时半年得佳联

明代,有一位姓张的秀才为取得功名,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一天,他写完文章,站起来望着窗外,外面春光明媚,百鸟啁啾,黄莺和蝴蝶的影子映在窗纱上,呈现出鲜花的影像。秀才触景生情,便拿起笔,写下了这么一句:&……

李东阳的妙对

  明朝时候,有一次,十几个新进士到李东阳李阁老家去作客。有个进士 向李东阳行礼的时候,称呼他“阁下李先生”。“阁下”,是对人的一种尊 敬称呼。李东阳听……

李时珍自幼善对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明代医学家。他好读医书,因为发现历来本草有很多错误,就立志重修。于是翻山越岭,穷搜博采,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药物……

穷才秀巧中状元

  永乐年间,有个秀才进京赶考,因为盘缠不多,路上半吃半饿。有一天,他正走得肚子咕咕叫时,刚好有个妇人送饭到田头给丈夫吃。秀才看着香喷喷的饭菜,直流日水,但又怕丢面子,不敢讲,只好装出一副斯文的样子,……

唐伯虎妙对点秋香的典故

  话说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

有趣的回文联

  有一种对联,利用汉字的特点——每个方快字[在这儿是词]都有自己 独立的意思,有时候正着念和反着念全能讲通。这种对联就叫“回文联”。   乾隆皇帝作过……

经典传递:贴囍字等

现在,办喜事的人家总要在门窗上贴个大红“”字,渲染喜庆气氛。这一传统,传说与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年轻时进京赶考,途经马家镇,他见一户人家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下联却……

至今没能对出下联的上联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时候,还有人写了这么个上联: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陂[bēi],指水边。“每况愈下”,是一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