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这句话用在17岁香港少年陈易希身上丝毫不为过。2004年,他的发明———智能保安机械人(TotalEquip)———获得第55届美国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二等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香港学生。这个只有一尺多高的机械人,利用红外线感应器及摄录机运作,会在室内执行巡逻,一旦有盗贼入屋或发生火警,就可以自行报警。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将一颗编号为20780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易希,使他和杨振宁一样,拥有了自己的一颗星。这颗小行星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直径3至7公里,相当于月球直径的千分之一,绕太阳一周需4。05年,肉眼无法看到。自此,“星之子”、“明日之星”、“摘星少年”等诸多桂冠纷至杳来。
2006年,陈易希在中学会考中,中文和英文均不及格。一般情况下,这几乎没有可能升中六,但他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破格录取,成为该校创校15年来首次录取的中五毕业生,免修两年中学预科课程,直接升入大学。科大校长朱经武表示,破格录取陈易希,是因为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在众多的质疑声中,陈易希进入科大。2007年3月23日,在繁重的期中考试期间,小发明家终于在晚上结束一门考试后接受了本刊的采访。
没有爸爸就没有我
自小就有“科学梦”的陈易希,小时候被妈妈称为“每事问”,活泼,好动,爱拆玩具,最爱逛的地方就是科学馆和天文馆。虽然很早就生活在单亲家庭,年长7岁的哥哥也在澳洲读书,却并没有因为没人管而学坏,相反,一个人总是在家整天捣鼓各种发明创造,研究到很晚。
陈易希喜欢科学发明的兴趣,得到了父亲的全力支持。“他觉得值得买给我的玩具、电子零件、工具或参考书,无论多贵,都从不吝啬。”为了方便儿子研究发明,父亲曾花8000元买下一台迷你车床,让儿子可以在家中工作,不必跑到学校实验室。这对于一个普通汽车喷漆技工的父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陈易希记得,父亲看到一本由台湾出版教儿童做简单实验的图书,薄薄的一本要60元,他也立即买下来。
13岁时,陈易希醉心于发明创造,想去读初级电子技术课程,但那门课要求参加者必须在16岁以上。于是央求父亲代他上学,回家再教他。没想到,父亲一口答应“代子从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捡起了丢下几十年的书包,每天下午6点下班后,匆匆忙忙赶去上课。半年上了两个电子课程,其中一个还因为听不懂而重复上了两次。
第一个机械人,就是在父亲的协助下完成的。小学六年级时,制造一个会走动的机械人是陈易希的梦想。在他的自传《摘星少年》中,他这样写道,“没有爸爸就没有我。”
“爸爸为了替我制造这个机械人,连续多日通宵达旦为我烧焊,因为我个子小,他还特地为我做了一个支架来支撑机械人,方便他教我烧焊等工序。因为我长得瘦小,可以蜷曲着身子,钻进机械人的内笼。我记得当机械人接驳好电源,在车房里走动时,我忍不住拍手大叫起来:‘好S,真的会动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爸爸脸上称心满意的笑容。”
我的娱乐就是发明
进入中学,陈易希真正开始了他的科学梦。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开始不断地有新的发明,参加各种科技比赛,屡获成功。那个最终获奖的机械人,便是两年持续不断改良的结果。他做了四代,不断增加功能,第四代机械人可以认出人脸部的影相,分辨出是家人还是陌生人,并且可以自动追踪人的脸部,拍照记录。
“我的娱乐就是发明。”虽然也喜欢K歌,溜冰,和同龄的少年一样,但有新idea(想法)的时候,他常常每天只睡5个小时,8个小时都在研究。和他一起在中学科学组的同学说,他对科学的兴趣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同学都认为他很“潮”,用的电话,mp3,游戏机,手提电脑,都是紧跟潮流,但他不是喜新厌旧,而是习惯把新买的电子产品拿来研究一番,当成是另一种学习。
中学时候,陈易希经常到深圳的华强电子城,因为这里的电子零件比香港的鸭寮街价格便宜很多。在很多商家眼里,他俨然是“老客”了,每到周末都会准时出现,有时到5点关门都不肯走。十二三岁就会讲价,一买就是成百上千的电子零件,有一次竟然为了两分钱的折扣没完没了,人家很不解,他却用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回答:“一分钱一份货,少点钱就多点货呀!”
现在的陈易希忙着学习,英文有了长足的进步,说话间不停地冒出一个个英文单词。他说,他有很多idea,假期会和教授一起研究新的发明,主要是改善生活的智能家居系统。发明和学习虽然需要平衡时间,但并不矛盾。他说,反而是因为对发明有兴趣后,自己必须去学习,才去看很多艰深的英文资料。如果想让产品电流稳定,就必须有很好的数学知识,也正是这种驱动力,让他的学习成绩慢慢好起来。
他把爱因斯坦当作偶像,“爱因斯坦很棒,有些概念很难想到,他可以多方面地去看一个物体,一件事,这就会有创新的发现。”
年轻的发明家对于出名很淡然,只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至于将来,他希望可以继续做研究工作,做出更多的发明创造,帮助社会,帮助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