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是在和人的智慧一同工作,而不是和人的年龄一同工作。
微软公司25年的历史上,从最初的两个人到现在的3万人,人员的招聘制度乃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公司每年接到12万人的求职申请。这些申请者来自全世界,但比尔·盖茨仍然认为,许多人才没有注意到微软,因而会使微软漏掉许多最优秀的人。
在有关比尔·盖茨的诸多传说当中,寻找人才的故事,比他的财产增长更加激动人心。据说这个世界上不论任何角落,只要有哪个人才被发现,他便会不惜任何代价,必欲弄到身边而后快。他安排的很多“面试”,不是在考人家,而是在求人家。
用微软研究院的副院长杰克·巴利斯的话说,这是“推销式面试”。
有趣的是,微软这些心高气傲的“考官”们,在“求人家”的时候所进发出来的那种兴奋感,甚至还要超过“考人家”。他们知道谁是值得他们“恳求”的人,其“恳求”的方式常常会出人意料。加州硅谷有两位计算机奇才,在千方百计的“恳求”下终于同意为微软工作,但他们不喜欢西雅图冬季的霏霏阴雨。比尔·盖茨说,这好办,他们不需要到这里来。结果是,微软在“硅谷”为这两个人专门建立一个研究院。
不过,大多数求职者没有这样的幸运。微软人事制度中的一个原则是,永远只聘用比实际所需更少的人。某些人用一个公式概括这个原则:实际需要人数-1=招聘人数。
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档案柜里,总是摆着数千份求职者的简历。所以,即使有幸参加面试的人,也必会经受苛刻的检验。一般说来,这种考试是面对面地进行,但有时候也会依靠长途电话跨过千山万水,而考官和应试者只是坐在电话线的两端。每一个面试者,要同微软公司的5至8人面谈,有时候可以达到10人。每一个考官的面试都是一个小时,以“一对一”的方式提问。他们说,微软文化中讲究公平和对等,所以不会让一个应试者同时面对一大堆考官,因为那样对应试者来说不公平。不过,应试者是否能够感受到这种公平,还很难说。当他们接到那一长串“考官”的名单和绵延不断的时间表时,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已经额头出汗。此后是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持续处在高度紧张中,甚至在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会停下。
主考官全部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每个人都有一套问题,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问题的清单通常并未经过集体商量,但有4个问题是考官们共同关心的:是否足够聪明?是否有创新的激情?是否有团队精神?专业基础怎样?
按照这一原则,学校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人以往的成绩只要没有差到“平均线”以下,就有足够的资本走进微软去应聘。一些在大学分数第一的,人,在这里并不都能通过面试。他们认定学校里通常使用的考卷,只能涉及人的全部智力中的很小部分(有一种说法是1/400),不仅无法全面衡量一个人的素质,而且还有极大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与此相应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导师拼命推荐的学生不一定能为微软接受,导师竭力说“不”的学生,也不一定会被微软拒绝。面试的目的,正在于检验应试者的书本之外的能力。
一个进入微软的应试者,有点像在攀登险峰,越到后面难关越多。也会有些人只经历了两三个考官就宣布结束,并未见到后面的“险峰”,但那并非吉兆。因为这三两个考官们也许正在网络上传递着同一句话:“此人没戏,别再耽误工夫了。”考官意见不能一致的时候,决定权属于应试者将要进入的研究小组的经理,人力资源部完全不加干预。高级管理人员虽有最后的决定权,但他们很少使用这种权力。他们说,小组经理都是研究项目的带头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下属。
当然,面试的过程并不全是单向的问与答。应试者有足够的时间向微软提问。考官也会非常认真地回答对方的任何问题。这在微软的文化上属于一种平等的默契,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后来者便予以歧视。但是,事情除了包含平等的观念之外,还有别的含义。微软的人事变动极为频繁,升迁的依据全在于一个人的能力和是否适合,资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成为一个因素。所以,你现在虽是一个资深“考官”,但你对面这个年轻的应试者,有极大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你的上级。
许多官员不喜欢那些比他们更聪明能干的下级。
一个老资格的人成为一个年轻人的部下,则会让双方都觉得别扭。
但是,微软的经理们始终在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能够为自己找到一个好老板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当我问一位经理,他为比他年轻的老板工作是什么感觉时,他说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是在和人的智慧一同工作,而不是和人的年龄一同工作”。 (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