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修炼一种“度”

  “度”是什么?是收与放、轻与重、大与小、高与低、快与慢、进和退的结合点。如何把握好“度”,是人生的必修课。
  
  10多年前,我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工厂,先是在车间实习。车间主任没有多少文化,便经常让我帮他写材料,慢慢地,我与主任走得很近。他在办公室里开会,我不回避,他也不在意,时间一长,我便发现了车间里许多见不得阳光的“秘密”。后来实习期满,总厂要调我去办公室,也许车间主任觉得我的离去,可能会对他造成不利,便向总厂建议将我留下来。就这样,我被留在了车间,成了一名文书。我继续与车间主任走得很近,又知道了一些不该知道的事。后来,每当我想调动工作,车间主任总会以车间需要我这样的人才为由而留用我。整整过了5年,直到他被调离车间为止。而我这5年,也荒废了自己的专业,从此与文书扯上了关系。
  
  初入职场,“亲近”领导固然可以得到快速升迁,但是如果走得太近,反而会被其所伤,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我有一位学友,原先在政府机关工作,几年前受一位企业老总的邀请,辞去公职,加盟公司,成为这家公司的副总。学友和老总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老总一直以大哥尊称学友。学友到了公司后,仍然没有摆脱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习惯,喜欢指派下属干这干那。不少决策是老总研究作出的,但学友总是会提出反对意见。有时候老总在讲话,学友听到一些不当的表述时,就会当场指出来,弄得对方很尴尬。在下属面前,学友总认为老总是自己的朋友,很少称呼其职务,而是以小名直呼。老总对学友越来越反感,多次委婉提醒他注意维护自己在公司里的权威,但学友仍然觉得自己是老总的铁哥们,我行我素。
  
  后来,学友负责公司的一个招标会,因准备不足而败北。老总借机免除了他的职务,收回了他在公司的股份,两人从此反目成仇。
  
  学友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其实是没有掌握好朋友和上司之间的“度”。在私人场合,老总是朋友,但在公司,他是上司,上司不是用来得罪的,而是用来尊敬的。与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度”,给别人留一点空间,反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宽广的空间。
  
  我常记起一位老工人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什么事都不要做得太完美。我当时对老工人的话不以为然,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凡事都应该全力以赴,做得最好。但现在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真的不能太完美,别人做不好的事情,你去做好了;别人写不了的文稿,你去写了……你觉得这是自己的能力,但事实上,你很有可能被孤立,成为“独孤求败”。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里,你的所作所为有可能影响到别人,一个只为目标而去的人,肯定会失掉不少人缘。在达到自己目的的过程中,把握一点“度”,反而会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顺畅。
  
  有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应聘到法国的一家公司,中国人以任劳任怨而著称,没有干好的工作,总是加班加点;不该他干的工作,也全部接受;看到公司地板脏了,自己取来工具清理……这样的员工,在中国可以评上好员工,但他在这家公司里,却遭到了法国同事的谴责。他们认为,他的工作方式让他们感到非常不安,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劳资环境。他们的薪酬与工作是对等的,而他竟然在干与薪酬不对等的事情,显然已破坏了他们的“工作环境”。
  
  这真是一件新鲜事。但如果反思一下,这也是一种“度”的问题。在截然不同的职场文化中,执著与放手,你必须拿捏好“度”,这样才能顺畅地游走于职场中。
  
  职场中要把握好“度”,才能风生水起;生活中把握好“度”,才能幸福安康。一味盯着功利,追逐着欲望,不知放手,哪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甘果,哪有心情欣赏人生旅途中的风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修炼一种“度”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