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取舍有道

  谚语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
  
  取舍之道,道义为先。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孔子讲“见利思义”,还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墨子以为“万事莫贵于义”,就是说道义高于一切,为了道义,甚至可以抛却生命。自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先驱英烈,为了百姓和大众的道义、国家和民族的道义,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普通人难以企及这样的标准,但可以以此为榜样。
  
  取舍之道,耕耘为本。钱钟书先生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其父甚喜,取名“钟书”,巧的是钱先生一生与书结缘,被誉为“文化昆仑”。人生取舍当然不如孩子抓周这般儿戏。屠呦呦获诺奖后,有好事者为其编了一组山寨版获奖感言,其中“春暖花开骏马版”是这样的:“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匹骏马任你挑选。”别看山寨,倒也有点意思。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而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绝不是抓周抓来的,上清华时他便有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想法,人家过年吃酒,他过年闭门“吃书”,还曾把上门拜年的某社会名人拒之门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耕耘何谈取舍
  
  取舍之道,格局为要。棋局对弈,有人在排阵布局上动脑,有人在吃子丢子上计较,这便是格局,高下立现。《意林·尸子二十卷》说:“日在井中,不能烛十步;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远。虽明何益。”说到底,格局小,即使再精明也难成事。庄子的《逍遥游》中,知了和小斑鸠能飞上榆树和檀树便很知足了,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也心安理得,而大鹏却要展翅九万里飞向南海,这让两个小东西很是看不懂,还在一起嘲笑大鹏。这跟和陈胜一起劳作的佣者嘲笑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一样,视野不一样,想法不一样,胸怀不一样。陈胜无奈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有谚语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蜡烛只能照亮房子,太阳却能照亮世界。”这便是格局的影响。所以,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取舍之道,进退为上。唐末诗僧贯休诗云:“门前数枝路,路路车马鸣。名埃与利尘,千里万里行。”好一幅世人追名逐利图。但对唐代思想文化产生过深刻影的绝学——《止学》说:“利无尽处,命有尽时。”“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并告诫“利畏警焉”,即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敬畏和警醒。所以,取舍之道即是进退之道,重要的是要懂得“退”。陶渊明归隐田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荀鹤“羞取俸禄”,“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都是美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取舍有道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