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中,很多来访者会询问我,如何改变性格?对他们而言,性格仿佛是自己人生最大的负累。
“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好?”
“如何改变敏感、易怒的性格?”
“如何改变纠结、犹豫、不自信的性格?”
“我和男友性格不合,怎么办?”
“我就是太软弱了,我得让自己的性格更强悍一些。”
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无法接纳真实的自我时,评判、指责、自我惩罚等内耗行为会不断消耗宝贵的身心资源,让我们无力行动,无力作出改变。
因为父母养育方法的伤害,持续被自杀冲动折磨的小可就是这样。咨询中,他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好恨,但我改变不了性格,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与小可的观念类似,近年来随着“原生家庭决定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来访者倾向于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成长环境造成的性格变化。
性格真的能决定人的一生吗?
一个人婴儿阶段就开始学习如何更好地认知世界。与动物的学习截然不同,人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概念及想。很快,我们就学会并精通了利用概念贴标签的本领,尤其是关于如何表述他人,如何定义自我:他很外向,待人和善,交际能力很强;我很内向,有些自私,有社交恐惧症、人群密集恐惧症、抑郁症……
用标签认识世界,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心理学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基于实验的人格分析测验,比如广为流行的“大五人格测试”,利用问卷从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神经质人格5个方面来定义一个人的特质。但大量的研究证明:这些标签化的性格,无法准确预测个人的行为和成就。
在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先通过测验了解“孩子们对未来的计划是否符合他们个人的兴趣和价值”,之后,他们将这一结果与其他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当孩子有明确的价值目标时,会具有更积极的自我认识和期待,更少出现不良行为,向成年人的过渡也更加平稳。研究也发现,所有这些基于价值观念带来的个人发展变化,与孩子的“大五人格特质”毫无关系!
事实上,很多实证研究发现:与所谓的性格决定论相比,对生活更具影响的因素是个人的期望和对应的行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要如何行动去实现这样的生活?你是否具有足够的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