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是五。四代表人物,他当年不是北大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他是文化界名人,音韵学无出其右者,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因此,北大慕名聘请其出山,做本校兼职教授,主讲“中国音韵沿革”。
钱玄同口才好,思路明晰,走上讲台,深入浅出,把一门很深奥的课程,讲得极为生动。因此,去听讲课的学生当时很多。
北大考试,一年两次,雷打不动,如同现在的一样。但是,这个制度,在钱玄同那儿给破除了。钱玄同的想法很简单,自己讲了,而且讲得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学生也学了,学习得很刻苦。他相信,凭着自己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达到,因此,考试是大可不必的。
但是,北大的规矩不能破,必须考试。
钱玄同无奈,只有想出一个办法:试题出后,拿到讲堂,学生开考。自己呢,就坐在上面,研究起自己的音韵学,对于下面学生的考试情况,则不闻不问,恍若不见。学生们拿起试卷,提起笔,也随意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观点和看法,根本不用操心不及格。原来,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要求,钱玄同专门找人雕刻了一个木章,上写“及格”二字。考试结束,试卷收起,钱玄同将这些试卷装进包内,拿到自己办公室里,每份上戳上一个“及格”。如此一来,算是及格。
“未名四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当时也是钱玄同先生的学生。据他回忆说,他很神往于钱玄同先生的做人,于是,捎带着去听了一年他的课。到了考试的时候,试卷发下,张中行拿起试卷,按照钱先生所讲,认认真真回答起来。有知道内情的同学见了,马上劝他:“不用担心,只要写了,而且有理有据的,钱先生不会让不及格的。”
后来,试卷发下,果然如此。
这个做法,显然也为北大所接受。
可是,兼职燕大时,钱玄同先生的做法却受到了抵制。燕大严格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出题,严格监考,仔细批阅,必须给学生以具体的分数。钱先生却依然故我,将试卷考好收起,带到办公室,戳上木戳,交给校方下发。校方不同意,将试卷完璧返回,要求钱先生必须批改,而且捎去一份短笺,告诉他,如果不这样,是要扣除薪金的。
钱先生退回试卷,并附钞票一包,云: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最后,燕大无可奈何,也做了让步,同意了钱先生的做法。
民国北大,之所以人才济济,大师辈出,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很好的风范:行事时,一切以尊重为主,尊重他人人格,赋予他人信任。正是对他人的信任,才让北大学生走出,充满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钱玄同先生这样做,是对自己教学水平的信任,也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充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