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一个人和他心心念念的学校

  他和三十三名彝家孩子,在乌江支流洱海河岸边的黔西县花溪彝族苗族乡丰坪村组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校长和教师都是一个人,他一个人做了七年,学校建设得有声有色,他就是教师杨朝俊
  
  2011年秋,丰坪小学唯一的一位教师退休后,因没人能补缺,学校停课了。这个学校的五名彝娃辍学,其余孩子分流到四五公里外的借魁、高坪小学就读。当时在沙坝小学任教的杨朝俊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不让孩子们风里来雨里去奔波求学,他申请调到已人走楼空的丰坪小学,打算重新开课。
  
  杨朝俊用年近六旬的单薄身躯,撑起这座深山彝娃们的学校。丰坪小学所在的丰坪村大寨组百十户人家全是彝族,杨朝俊挨家挨户动员家长让孩子们回校。不少人对这位新来的老师并不信任,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才彻底打消大家的顾虑让孩子们全部返校。
  
  2011年10月25日清晨,杨朝俊在上班途中不幸发生车祸,造成左小腿骨折,原本需要住院治疗的他只让当过赤脚医生的父亲用草药医治,他还自制了一根简易拐杖,每天拄着拐杖咬牙忍痛艰难行走五公里上课。两个多月下来,杨朝俊没有因伤痛落下学生一堂课,那双新买的解放鞋左脚穿的完好如初,右脚穿的磨得破烂不堪。“有这样的好老师,把娃娃交给他我们放心!”乡亲们都动情地说。
  
  杨朝俊是在1982年踏上的这条长达三十四年的教育路。那时候,刚刚初中毕业的杨朝俊是高炉大队唯一“文化人”,被大队选中担任会计。当时队里的高炉小学只有一名民办教师,那位教师不懂彝语、苗语无法与当地学生沟通,政府只好安排这位唯一的“文化人”进校代课。五年后,杨朝俊调到了箐沟小学,这里的办学条件更加艰苦,老师用门板当黑板,孩子们用木墩当板凳,木板当课桌。杨朝俊号召乡亲们自己动手做了二十套简易课桌凳。至今回忆起来,现已六十七岁的苗族老人陈启智仍然充满感激,“那时候如果没有杨老师,娃娃们读书就困难了!”
  
  2005年学校撤并,杨朝俊来到了八公里外的借魁小学。“一趟要走一个半小时,每天天不亮打着电筒和学生出门,中午吃不上饭,放学后常常饿得头昏腿软,就在路边摘红刺猛吃。”这些心酸的回忆让他至今难忘。
  
  现在的畛∫丫诜崞盒⊙Чぷ髌吣炅恕U馄吣曛幸蚕裨匆谎媪俚睦鸦故且桓鼋右桓觥S绮推舳螅畛∶刻煲揭焕锿馓羲龇梗诿看巫龊梅钩苑骨岸级撕靡慌杷⒆用窍词帧3宰耪庑┓寡啊⒊ご蟮暮⒆樱匝畛〕渎烁屑ず托湃巍
  
  三年前,七十八岁的老父亲背苞谷上楼摔下来折断右腿,妻子要照顾年迈多病的老母亲,无法再分担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父亲。杨朝俊仍然坚持在学校,他没有向别人诉一声苦,便找了一名护工照顾父亲,自己一天都没有离开。直到手术当天下午,杨朝俊才赶到县医院,陪父亲不到十二个小时,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赶回了学校。“谁不心疼自己的父母,可学校只有我一个老师,我一走学校就散了。”杨朝俊愧疚地说。
  
  杨朝俊心心念念的丰坪小学倾注着他全部的心血。2013年冬,一场罕见雪凝袭来,学校破烂的门框和窗框内外被雪凝覆盖约一指厚,刺骨的寒风冻得孩子们无法上课。每天放学后杨朝俊踏着冰雪上山捡干柴背回学校生火,让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轮流上课和烤火,就这样苦苦坚持了一个星期,当年他担任的丰坪小学一年级数学科期末考试获得全乡第二名。
  
  每个寒暑假,杨朝俊和平常上班一样前往学校所在的彝族村寨家访,辅导学生作业、教不识字的彝族老人识字写字,义务为老人小孩理发,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学生家庭做农活。
  
(在线阅读空间小编为您推荐,阅读意林、故事汇、青年文摘等就上在线阅读空间64ba.com)
  “一个人的学校太艰苦,他撑了这么多年不容易!”花溪乡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罗远说。“彝”枝“彝”叶总关情,让每一个彝家儿女茁壮成长,是杨朝俊老师一生最大的愿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一个人和他心心念念的学校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