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几乎具备了音乐剧所有的热门元素:脍炙人口的热门歌曲,充满悬念的剧情,幽默诙谐的对白,与剧情吻合的节奏,歌舞相得益彰……这一切基于20世纪70年代瑞典仅次于沃尔沃第二出口创汇的“阿巴”组合的那些迪斯科歌曲,强劲的节奏和紧凑的剧情让音乐剧变得动感十足。所以,当这部音乐剧1999年在英国首演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打破了伦敦音乐剧的票房纪录,进军美国百老汇,打破了百老汇的纪录,创造了20亿美元票房纪录,全球有14个语言的版本在上演。
为什么《妈妈咪呀》如此受欢迎?这要从“阿巴”的音乐说起。“阿巴”(ABBA)是20世纪70年代瑞典乐坛出现的一支组合,这支两男两女的组合,为全世界带来了最通俗和热门的歌曲。“阿巴”一共发行了8张录音室专辑,但热门歌曲竞达30多首之多,说他们是瑞典的“披头士”一点不为过。所以,当把“阿巴”的歌曲串成一个音乐剧,可想而知,当大幕落下,谁都不愿从这个美丽的故事里走出来。
故事从一个简单的事情开始,步步推进:一个女孩无意中看到了妈妈的日记,发现有3个男人可能是她的亲生父亲,于是在她要举行婚礼的时候,她突发奇想,决定邀请这3个可能中的父亲来参加她的婚礼,故事由此展开。
“阿巴”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迪斯科歌曲流行的年代,他们的音乐以舞曲为主,尤其是他们采用了当时没有人使用过的音差和声录音技术,感觉两位女主唱的演唱像是群声合唱效果,节奏欢快,动感强烈。他们的抒情歌曲也一样十分出色,编剧凯瑟琳·约翰逊知道音乐剧的美妙之处就是要把音乐节奏与剧情节奏完美结合在一起,如何调配使用“阿巴”的热门歌曲就成了关键,为此她合弃了很多歌曲,选择了更符合剧情的歌曲,这是此剧成功的关键。
《妈妈咪呀》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范本,就是因为编剧非常清楚要给观众一个温暖的空问去回味。故事讲的是两代人的婚姻价值观念,但是凯瑟琳·约翰逊没有从正面去质疑那个妈妈因为当时的放纵给女儿留下了一个这样的难题,而是用风趣调侃的方式把那个70年代若隐若现地交代给观众。如果是西方观众,和那个妈妈年龄相仿,会马上回到那个自由、美好的嬉皮年代。年轻人也会触景生情对那个浪漫的70年代有些憧憬。这就是编剧的聪明处。《妈妈咪呀》的开头用的是《我有个梦想》,结束也是这首歌。不管是哪一代人,都有梦想,只是当这两种梦想交织在一起,苦辣酸甜都出来了——温情、美好、浪漫、纯真,感染着观众随着剧情进入这个梦中。
由梅里尔·斯特里普和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电影《妈妈咪呀》可以说把这个梦做到了极致,舞台上无法展现的东西在电影里充分展现出来,那个希腊小岛做外景地的画面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完美的,它比音乐剧更立体,音乐的力量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得更加彻底。说到底,一堆好歌加上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它变得无所不能,这也是中文版上演后敢演200场的原因。青年文摘在线阅读
《妈妈咪呀》中文版是完完全全按照最初的英文版表演下来的,编曲是人家编好的,舞蹈也是按照人家编的,歌词为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更多进行了意译。这样,它可以让中国人在欣赏时更直接感受到什么叫音乐剧。换句话讲,《妈妈咪呀》告诉我们生产彩电的工业标准是什么,而我们的音乐剧还停留在12英寸黑白电视机的水平上,《妈妈咪呀》更像一个合资企业生产的彩电,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