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庭后,他起身,转身,看了我一眼,——我是除他之外唯一的旁听者。他的眼睛,居然全是湿的。
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在老家河南一基层法院实习,有次去旁听一起刑事案件的审理。三个年轻人为讨债,把欠钱的人抓住关了两天,涉嫌非法拘禁,被公诉到法院来了。
旁听席上,除了我,还有位五十多岁的男子,很普通,走在街上,估计我就再也认不出他了。庭审过程中,他像在看一出难懂的戏,满脸忧愁、迷茫,过一会,便低下头,脸埋到搭在前排椅靠的手上,轻蹭几下。
我想,他大概是其中一个年轻被告人的父亲吧,至于是哪个被告人的父亲,其实不重要。果然,其中一位年轻人出庭受审时,他挺直了腰,微微颤抖着,使劲前倾,似乎担心错过庭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
从头到尾,他没发出任何声音,旁听席上也不允许出声。不过我总觉得,他心里有波涛在汹涌,只是被他强压着。
案子没有当庭宣判。休庭后,他起身,转身,看了我一眼——我是除他之外唯一的旁听者。他的眼睛,居然全是湿的。不由得,我心中为之一震……
之所以想起这件陈年旧事,想起那位父亲湿润的眼睛,是因前些日子,我遇见了另一位河南父亲。
在杭州出差,打出租车。司机看上去五十来岁,清瘦,和善,但不怎么爱说话。车厢里气氛有点闷。我主动询问他,师傅哪里人?他说河南的。噢,老乡。话匣子便打开了。
我感叹杭州是个好地方,问他来杭州多少年了。他说,二十多年吧。我说,那你肯定在杭州安家了,老婆孩子都在这边?他说没有,以前只是农闲时来打工,赚的辛苦钱都贡献给铁路了,这些年才又来杭州开出租。
问他孩子在哪里。他说两个儿子都上班了,一个在河南老家的县医院做医生,一个在上海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我由衷赞叹道,河南的孩子读大学本来就不容易,你挺厉害,把两个儿子都供成了大学生!
说到儿子,明显感觉他有点兴奋,眼睛亮起来,声音里都带着笑,话也更多了。他说,我也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就只告诉他们,你们如果想将来跟我一样辛苦在家种地,那不好好学习也可以,我也不会逼迫你们。
越聊,他话越多,主动跟我讲起他小儿子在河南省内读大学后,考上海一大学的研究生时,对方嫌弃他孩子读的大学不是名校的事。说是咱“出身不好”,他笑道。又说起他在老家医院工作的大儿子,被放到小镇上的卫生院,被领导刁难……
看得出,他曾为两个儿子遇到的各种“不平事”愤懑,但他话语中透露的更多则是自豪,“现在,一切都挺好的。”
听他说小儿子要在上海安家,我开玩笑说,你这是开出租赚钱给儿子买房吧?将来你们夫妻两口子肯定得去上海给儿子带孩子,河南老家就不用再回了。他沉默一下,说,老家还要回的,将来小孩带大了,我们留在那里干嘛呢?
他说的很现实,老人带大孙子后都是要“功成身退”的。我忙说,两个孩子都成才了,你将来的日子肯定很自在。
他又笑了,笑得很爽朗,很自豪。
像多年前那位河南父親湿润的眼睛一样,这个开出租的河南父亲的笑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过多久应该都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