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
作者沈从文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白话文革命的重要践行者和代表作家。沈从文凭借一颗赤子之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这无疑是浮躁现实社会中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那里满是自然的醇香和人性的魅力。
作者创造的世外桃源有着一种原始的未经人工的美丽。茶峒小城小溪绕山岨流溪水清澈见底数鱼遨游细雨后的溪面常会有薄雾笼罩人们坐在渡船上嬉笑打闹谈天说地船在船夫的歌声中驶向对岸人家坪前聚起一座座宝塔似的柴堆屋子角隅各处有大小鸡叫着玩着中年妇人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布扣花围裙弓着腰在阳光下边劳动边聊家常祖父和翠翠在风和日清的清闲日子里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翠翠与黄狗皆张耳听着祖父说些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两人吹着小竹做成的竖笛吹出一首首美妙的曲子。正如作者所说的“一切总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时光在平静中流逝边城人民带着心中纯洁的寂寞和满足的心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慢节奏的生活和平和的心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对我们来说却是一种渴求多想赖在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里时不时给心灵放个假从容走过空荡的街道不去在意手腕上指针快走的手表不用时刻掏出手机看看是否有工作通知。这样便是岁月静好。
《边城》里的民风民俗也让人为之动容与倾心。过渡人本不必出钱却心中不安执着地将钱掷到船上因着有工酬管渡人也坚决不收实在却情不过便将准备好的茶叶、草烟慷慨奉赠城外热闹河街的妇人询问人“大爷要甜酒要烧酒”那粗犷的男子便打趣道“吃甜酒又不是小孩子还问人吃甜酒”让人忍俊不禁祖父上街买肉卖肉的欲不收钱总不成功他明白祖父的性情选取最好处把分量加多作者个人特色的口语化语言在这些地方锦上添花、妙趣横生将边城人民间好客热情、纯粹朴实的真情写得生动可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端午日妇女小孩穿了新衣额角蘸着雄黄画“王”午饭盛宴一过莫不锁门到河边看划船无论身份无论天气每到竞赛剧烈时鼓声如雷两岸人呐喊助威好不热闹最后的赶鸭子活动成为了能力者的环节那些相中意的男女在山头唱歌表意大胆而又直爽。边城人民的友好互动在行动、语言的描写下展开在民俗活动的进行中体现真诚和关爱在传递喜悦和幸福在分享。然而这时身处在人际关系有些疏离的社会中的我们也是一种警示。
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作者的巧妙刻画跃然纸上。在自然里自由长大的乖巧、秀丽、健康的翠翠因为在“风日里养大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对祖父孝顺有加对自己的爱恋诚实而又娇羞朴实、勤劳、忠厚坚强的祖父怀着失去女儿的隐痛乐观地生活着静静地干了五十几年的渡船工作但求心安理得绝不贪他人恩惠对于孙女也是无微不至与孙女相依为命为她的幸福奔走独力承担着大老天保死去的内疚有勇有谋的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正直聪慧、年轻力壮面对对翠翠的倾慕光明正大的竞争。这些人物在个性化的语言和完整曲折的情节中丰满起来自然而又真实他们其实是边城人民的典型代表闪耀着人性纯粹的光芒。
《边城》更寄托着作者关于“爱”的理想和诠释以及对“爱”的美学理想。第一祖父和翠翠的祖孙之爱是独特而又温情的。一个老人、一个女娃、一直黄狗构成了一个家没有儿女孝顺的老人没有父母疼爱的女孩儿只能是彼此的太阳只能互相取暖。端午节翠翠坚持要和祖父一起去看热闹祖父心想“总有一天你会要走的。”翠翠答“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翠翠童真的话令人失笑但又瞬间让人感到无奈与隐痛然而现实的艰辛并没有让祖孙俩消沉互相埋怨而是更加体贴与关爱。第二大老天保对翠翠的倾慕是直接而又令他痛苦的。大老在人家面前赞美翠翠且托熟人来打探老船夫的口气大老直言不讳地说“我欢喜翠翠想要翠翠。”但翠翠保持沉默而后大老下水淹“坏”了旁人反映他几天来从不说话可见他被拒绝后内心的郁闷与哀伤。第三二老傩送和翠翠的爱恋是美好而又未知曲折的。二老喜欢翠翠对祖父直言不讳还兴致勃勃地同哥哥在月夜下过碧溪岨去唱歌期待得到翠翠的回应翠翠旁听他人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脸发火烧走到另一边去两情相悦已经成为事实然而大老的死成为傩送心中的疙瘩翠翠娇羞地迟迟不回应使傩送最终决定远走他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人以希望却又让人惋叹等一个人是一件最漫长的事况且还不知道这个人何时出发结局带有不可确定的神秘和悲剧色彩。
正如作者所说作品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中的景美、民风民俗美、人物美。人情更美展现出一种清新别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