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青州府颜神镇上有个小孩,叫赵执信,四岁就能文,九岁已名扬乡里,常常和当地的文人名士一起吟诗作文。当时康熙的老师孙阁老恰巧也是颜神镇人,回乡探亲的时候听说附近有个文采过人的九龄小童,便轻视地说:“区区一个孺子,能有何大作为?言过其实了吧?”于是,他便让人把赵执信叫到了家中。
孙阁老连出几题,赵执信对答如流,周围的人都啧啧称奇。这时,有侍从过来给孙阁老斟茶,阁老看到桌子上飘着香气的清茶,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他品了一口茶,随后慢慢地念道:“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众人听后,连声称好:“妙句,妙句!”一杯清茶为解元解解渴,一个“解”字,看似简单,却用得十分巧妙。孙阁老得意地想:此妙句即便大人也难以应对,更别说这个乳臭未干的小童了!
只见赵执信左思右想,皱着眉头迟迟答不上话来。这时,众人之中有个青州府将校,耐不住性子,开始摆开棋盘与阁老对弈起来。阁老棋艺高超,尤其那连环炮用得出神入化。赵执信见此情景,马上灵光一现,脱口而出:“二枚红炮,将将将校之军。”
众人一听,一齐拍手叫好,孙阁老更是乐得“哈哈”大笑,起身走到赵执信身旁,亲昵地拍拍他的脑袋,说:“九岁便有如此奇才,此儿日后必成大器。”被孙阁老这么一夸,赵执信名声大噪,仅仅过了两年,就被举荐为秀才,开始了他的应考之路。
到了十七岁时,赵执信准备去济南参加三年一次的山东乡试,恰巧当地有一个地主家的秀才,叫钱广进,也要应考,于是两人结伴而行。同行路上,钱广进看到赵执信文采非凡,想到多这么个竞争对手心里总不是滋味,而且这个对手偏偏又是自己的同乡!于是,钱广进打起歪主意来,他打听到乡试的考官也姓钱,便以探亲的名义,带着银两悄悄登门拜访,让钱考官找个理由,把赵执信挡在考场之外。
这姓钱的考官,也是个见钱眼开的贪官,看到白花花的银子,赶紧应下了这事,他拍着胸口说:“此事好办,我保证让他进不了考场,还让他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说到这里,要作个交代:古时候为了防止替考,科考时对考生身份是要查验的,不过这种查验仅是通过文字来描述。这一天,钱考官守在考场门口,捧着个考生名册,通过册子上的文字描述来核对考生身份。当时赵执信正值十七岁,已经长了很稀疏的胡须,名册上面注明的是“微须”。钱考官看完名册后,故意把脖子伸长,仔仔细细地盯着赵执信的脸看了又看,随后大喝一声:“此人与名册上所述不符,来人呀,给我赶出去!”
赵执信据理力争,钱考官怒斥道:“理学大家朱熹注释说—‘微,无也’,‘微须’就是没有胡须,你一者有胡须,与名册中不符,是替考无疑;二者你连‘微’字的含义都不懂,可见腹中没有点滴之墨,你还有脸进考场考试?还不快滚!”
赵执信听后不卑不亢地说:“按照大人的意思,晚生倒有一事请教。”
“你要问什么?”
“请问—当今圣上时常‘微服私访’,如你所说,那岂不是成了一丝不挂下访民间了吗?”
此话一出,吓得钱考官两腿发软,要是“微”字真按“无”来解读,这就相当于说康熙皇帝光着屁股到处跑,这还了得?若是让朝廷知道了,自己脑袋还要不要?于是,钱考官赔着笑,亲自把赵执信送进了考场。赵执信也很争气,考中了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获得了去京城会试的资格。
再说那个钱广进,在乡试中名落孙山,他想到自己赔了银子还落了榜,心中十分恼怒,看到赵执信回到家乡神气活现的样子,心里嫉恨得牙痒痒。他暗中花钱找了黑山一带的匪贼,埋伏在赵执信进京的路上,准备绑架他,让他无法进京赶考。
到了进京会试的时间,赵执信带好行囊,骑着一头小驴,匆匆踏上了赶考的行程。一路到了章丘,不知不觉走到了一条僻静的小山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加上天色已晚,更是陰森可怕。赵执信加快了脚步,正在这时,突然,一前一后蹿出两个山匪,堵住了赵执信的去路,随即把他来了个五花大绑。
赵执信知道,要脱险一定得回到人多的地方,他想到自己的叔父在济南开客栈,于是心生一计,谎称自己身上带了五十两银子。土匪听了大喜,可是翻遍行李却只找到十两,赵执信佯装叫起苦来,说:“肯定是把银子落在昨晚住的客栈里面了,倒是不远,就在济南,你们要是肯放了我,我就带你们去客栈,要来的银子全给你们。”
土匪心想:先答应你,等拿到银子,我们再把你给绑了,两头通吃。于是,土匪就给赵执信松开绳子,然后拿着刀,顶着赵执信的腰,恶狠狠地说:“你要是敢嚷嚷,我们就把你捅了!”
土匪押着赵执信,来到济南叔父的客栈里,未等叔父开口,赵执信就抢着说:“老板,昨天我住在你们店里,落下了一个包裹,里面有四十两银子,不知你看到了吗?”
叔父也是个聪明人,看到赵执信身边的两个人身上带着刀,满脸杀气,而且侄儿叫自己“老板”,内中必有蹊跷,于是叔父就试探着问道:“客官的银两在我这里,四十两一点不差,不知客官年纪轻轻带这么多银两出来干啥?”
赵执信机智地回答道:“家父是做屠户生意的,我这次带这些银两是去章丘买羊的。”
叔父知道赵执信家并不做屠户生意,此番回答定有难言之隐,十有八九是被土匪绑架了。于是叔父佯装不认识他,拿出四十两银子递过去,待他们走远了,便赶忙跑到济南府报案。
两个土匪拿到银子后十分欢喜,但也没有放了赵执信,他们又把赵执信绑了起来,赶回贼窝。不料没走多远,官兵就追了上来,两个土匪束手就擒,到头来也不知道是如何被人识破的。
赵执信机智地逃过一劫,来到了北京,在会试中取得了佳绩,终于赢得了殿试资格。
当天,天还没亮,赵执信早早就起身了。在去殿试的路上,他遇见几个在路边哭泣的小孩,一问,才知道这几个孩子昨天在庙会上跟大人走散了,一路贪玩,走到了这里。说来也巧,此处扎了个大彩灯,里面堆放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几个小孩又累又饿,便钻进彩灯里面,躺在软绵绵的布条上睡着了。小孩们一觉醒来,已经是半夜,看到四周无人,心中十分害怕,于是哭了起来。
赵执信也顾不上自己的事了,带着小孩走街串巷,最终在广渠门附近遇到了寻找小孩的人群,只见他们打着王府的灯笼,正焦急地一路找着。他们看到赵执信把小孩带了过来,顿时喜出望外,众人问明情由,便要带他回府重谢。
赵执信看到太陽已经东升,殿试马上就要开始,于是婉言辞别,向着紫禁城赶去。唉,他毕竟耽搁太久,最终晚了一步,被人挡在了殿外。
这时,主考官走来,瞪了赵执信一眼,出口数落道:“一介书生两条腿,便三四更起,并五六步赶七八里路,也晚不了许久(九),实(十)不可原谅。”
赵执信听后,暗想:我来晚全因为中途办了件有道义的事,不如让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主考官吧。既然主考官用“一”至“十”这几个数字作了一联数落我,我不妨也用同样法子回答他,于是就朗声念道:“一心赶考,路遇二三个小童,闻知四分五散,携其六寻七找,走遍八弄九巷,可叹十分来迟。”
这个主考官,正是吏部尚书王士祯,他也是爱才之人,听了赵执信这番话,正在暗中欢喜,不料家人骑马奔来禀报。原来,刚才赵执信救助的这几个小孩中,有一个竟是王士祯的孙儿,王士祯这才知道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的恩人,于是连忙进殿为赵执信求情。
康熙一听,有意想再难为一下这个迟到的考生,于是命赵执信再倒着从“十”至“一”作一联。
面对皇帝,赵执信想把这些年自己读书、应考的艰辛表述一番,他稍作沉吟,便成一联:“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方才一骑进京。”
康熙听后心中暗暗称赞,于是心生怜惜之情,让赵执信入殿考试。这一场考试中,赵执信一举夺魁,进京入仕,最终成为了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