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守望乡土文化】皇宫绝技 桃源功夫——桃源木雕技艺传人朱德元

朱德元在雕刻《三阳(羊)开泰》木雕。 刘蓉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姜鸿丽

通讯员 郭婧

【文化解说】

桃源木雕

桃源木雕系北京故宫正统技艺。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常德王,从京城皇宫调集大批能工巧匠,在今常德市修建荣王府,将精湛的宫廷雕刻技艺带到常德,与桃源质朴大气的雕刻技术有机融合,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桃源木雕”,工匠师傅被称为“桃源工”。清代康乾年间,桃源木雕工匠屡被召进皇宫雕龙刻凤。清亡后,这批工匠返回家乡,木雕技艺在沅澧流域代代相传。如今,北京故宫的雕梁、岳麓书院乾隆“道南正脉”赐匾、桃花源百床馆的雕花床等,都留下了“桃源工”的精湛印记。

【守望故事】

10月5日,桃源县浔阳街道菉萝坪村木雕传承基地。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到雕刻台,洒在浮雕板上。

阳光下,“桃源工”朱德元一丝不苟,专心雕刻“三阳(羊)开泰”,刀下发出“咔哧咔哧”的声音。几经修凿,3只羊活灵活现。

侄子朱建兵在一旁,雕刻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

见朱建兵刀下喜鹊尚差火候,朱德元放下手中的活,起身挥起“神刀”,略加刻画,一只枝头飞扑的喜鹊顿时变得生趣盎然。

放下刻刀,朱德元望着窗外说:“桃源木雕,过去是乡村手艺人谋生的技艺。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中,有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是桃源乡土文化中开出的一朵奇葩。”

朱德元,桃源木雕省级非遗传承人,就是这朵奇葩执着的守护者、培育者。

出征岳麓书院,完美修复乾隆御赐匾

今年58岁的朱德元,出生在桃源县佘家坪乡雷峰村。其父朱文安的舅舅是李氏木雕传承人李柳堂,朱文安师承李柳堂,有“中南第一刀”的美誉。而朱德元的“神刀”,就源自父亲朱文安的真传。

朱德元从小听着桃源木雕 长大,耳濡目染,对木雕兴趣十足。1980年,朱德元跟随父亲,到桃源玉器厂做木雕底座。

不善言谈的朱德元,说起桃源木雕却滔滔不绝:“桃源民间木雕技艺起步很早,在桃源县发掘的楚墓和战国墓中,都出土有木器和木雕器具。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常德王,两次修建荣王府,受征召的桃源木雕艺人与宫廷木雕艺人长期切磋,形成独具特色的桃源木雕。桃源木雕技艺在清代达到顶峰,工匠屡被召入皇宫献技。”

1984年,长沙岳麓书院大厅全面修复,在全省范围筛选木雕匠人,最终选定朱文安承修木雕装饰件。朱德元随父“出征”,在那里干了两年多。廊檐斗拱、栏杆花板、挂檐雕花……或修复、或新配,都出自他们之手。

朱德元引以为傲的是修复过乾隆御赐匾“道南正脉”。“龙是木雕里最难刻画的。乾隆御赐匾的饰边需要修复,光龙就有8条,还有海水、云纹衬饰。我和父亲使出浑身解数,用尽浮雕的阴雕、穿雕、圆雕、立体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才把匾修复如初。当时,主管修复工程的建筑学教授杨慎初老先生,称赞父亲是‘中南第一刀’!” 朱德元津津有味地说起这段经历。

桃花源、凤凰古城、澧县文庙、浏阳孙思邈公园……朱文安、朱德元父子一发不可收拾,潜心修复这些文化旅游景点的木雕,名声随之大振。

天长日久苦练,成就活灵活现雕龙之功

能担纲修复大任,非一日之功。

走进桃源县木雕传承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木香。雕龙椅、桃木剑、雕花床,浮雕、透雕、镂空雕,各式作品,琳琅满目。

说话间,快递小哥送来一个长沙寄来的木箱。朱德元打开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精致的木雕:“这是湖南旅博会的参展作品《花开富贵》。”

记者凑上去一看,见牡丹花瓣花蕊栩栩如生,花枝叶片生动饱满,枝头喜鹊惟妙惟肖。作品有北方的大气,又有南方的细腻,构图上“计白当黑,以少胜多”。

“一块木头,经你们一雕一刻,就有了灵气,有了生命!”

见记者惊叹,朱德元伸出双手,感慨地说:“这都是天长日久苦练出来的。你看,我们右手拿刀,磨出厚茧;左手扶木,留下伤疤。”

一粒葡萄,用圆刀几下就能修光。但朱德元用平刀,一修就是一天,不能用砂纸打磨,不能留下刀印。为了提速,他反复练习刀法,总结出“出刀不走重复路”,让修光既有速度,又平整圆润。为了掌握技法,他把“无‘女’不成梅”“无‘个’不成竹”“无‘工’不成松”的口诀背得烂熟,反复运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守望乡土文化】皇宫绝技 桃源功夫——桃源木雕技艺传人朱德元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