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作者: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在线阅读地址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我们是宇宙的烟火 却不是每个人都灿烂过

    我不是天才,所以对天才除了仰慕还有一些逃避,害怕阅读她的作品会刺痛我的平凡,在对比中产生伤害。真正对比起来,除了天赋,她更多的是后天培养,勤奋有余。而我,接触文学、艺术都很晚,到现在都没入门。

    这本书是蒋方舟日记,就像在读自己的日记一样。对生活,爱情,未来,对种种的看法,都直戳我的内心,又像把我暴露在聚光灯下,用本没有温度的光灼烧着我,火辣辣的感觉。

    她讲歌德逃跑到意大利,她逃跑到东京。2017年我被病痛折磨了半年,我分辨不清是身体上切实存在的病痛令我苦不堪言,还是我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击垮,我也想逃跑。所以2018年年初,我选择到台北交换学习,放逐悲痛的同时也把自己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阅读书中的每一个文字,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去看台北的每一条街道,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我在台北的生活仿佛在一种看不见的屏障中,无论是走在拥挤的世林夜市,还是沉醉于唯美的淡水日落。无论是被裹挟在人群中去看花火大会,还是在平溪铁轨上去放一盏天灯,我始终感到人群是幻觉,我在与自己单独交谈,那是很久都没有的独立的感觉。

    ‘’“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另外,网络的发达让“远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异国,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人与事,为我触手而不可及的苦难感到悲伤。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细节,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读到这一段,我想为什么我们经历的越多,身边的人越少了呢?上大学之前有没有前辈嘱托过你这样你一句话,为人处世主动热情一点,认识更多的人,他们以后都会成为你的人脉和资源。我大一真的如此做了。主动去加熟悉不熟悉的人的微信,活络着重要不重要场合的气氛,说着圆滑的套话,带着假意的微笑。直到我抵触打开微信,抵触与人除工作以外的额外社交。直到我彻底有了防备。会更加畏怯被别人迁就和等待,更厌倦假意迎合,却又渴望陪伴,害怕自己的我行我素成为相处的芥蒂。独立的后遗症就是太自由以至于忘了彼此忍让和给予的尺度。正如她说的‘任何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两性关系,都会演变成一种权力关系。朝夕相处分享情感的两个人势必会分出精神上的强弱,当权力关系逐渐变得清晰,强者无论做什么,都成了对弱者无声的鞭挞和欺凌。’’

     那认识很多人真的有用吗?其实有时候人脉无非是肯多花些时间,去听去学去理解别人,也会更明白自己。王小波在青铜时代中写过一段话特别有意思,他说,在我的身边总有一股热乎乎的气氛,像桑拿浴室一样,彷佛每个人都关心着别人,你可千万别当真,因为他们不关心别人就无事可干。在王小波眼里,那些人是在假社交,爱说些场面话,有人误以为所谓的人脉就是拉关系,攀交情,他们以为有了这层关系,以后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但那些仅仅是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他们绝不可能成为支撑我们的力量。当我们花尽心思去经营人脉时,最该付出和投入感情的对象,不是远方的陌生人,而是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的最亲近的人。学会倾听,学会感受吧。

    文学话题跳脱不了三个话题,爱情,战争,死亡。 ‘’聊到了恋爱,我说自己羡慕有人能够明确地判断自己是否喜欢一个人。这样简单的事情对我来说却很困难,因为“喜欢”这件事取决于太多因素:上一段感情受到的伤害、贫穷、孤独感、自卑、文化差异带来突兀的性感……张爱玲《心经》里早熟而贫穷的少女绫卿说:“某种程度上,我是人尽可夫的。”‘’

    写专题写不出怎么恋爱,比写一篇论文还难。那天帮君君写一段关于爱与被爱的话,写出来的也是孤独。(我们都是宇宙的行星,在暗处发着或明或暗的光,还有多少没有被找到的你啊,在虚空中迷惘。你是不是同所有人一样,在等待一盏山野里雾灯,点亮你孤妄的青春,等待一个风雨中屋檐,遮蔽你冰冷的归期,你也值得一方乐土和平凡一生。)我怕是不会说爱,彻底麻木了吧。

    有研究表明,在一个个人主义猖獗的社会,人们越来越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在这个信念系统的支配下,人们所面临的失败常常会使人变得极度沮丧。这种一般性的抑郁非常普遍,就像心理上的小感冒,在任何时候,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处于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伤害带来的悲伤,却不应该容许悲伤转化为孤独感霸占我们的情绪,如果把孤身一人称作孤独,是我们自己没有选择张开双臂去拥抱世界。因为世界不仅仅有人,还有诗词歌赋,清音古调,有天空,有海洋,有一切本可以是我们眼中的美好,却被我们所谓的孤独拒之门外。

    真要是有一个难得闲暇的周末,要是你心情还算平静,就可以躺在床上看《儒林外史》读“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去领会吴敬梓笔下读书人在功名利禄前的高风峻节。要是你心里的风景赏的腻了,看诗集《乡愁》读“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仅三行字足够消磨一下午去看那白帆听那海风。实在心情糟糕透了,何不看《一句顶一万句》读“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去听刘震云说人生可以多荒谬自己去感悟人生不过一轮回。关掉手机不让任何人吵你,等看困了就睡个午觉,睡醒了还可以继续读下去。除了书,我们还有自然,即便我在台湾待了一年,去到了宫崎骏的神隐世界九份,雾上桃源清境农场,蜿蜒险峻的清水断崖。但是我没来得及去看阿里山的樱花缤纷,花东纵谷的草长莺飞,绿岛的海底世界。我们奔波在城市中,有什么理由拒绝去田野里嗅悠悠的稻花香气,去宝蓝色的海边追随海豚的足迹,生命的美好本就不单单在我们人类的自娱自乐,而在于同大自然的互动狂欢。

    我静下心来就发现,当我怀着想去发现美好的心态,曾经我来到台北不适应的局促感都变成了现在我怀念的东西,比垃圾桶还多的随处可见的便利商店,甚至是彻夜不休的机车声响,还有楼下早餐店阿姨每天早晨都会说的早安。发现这些美好之后,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刻一样,想彻底退回到曾经熟悉的阳光、睿智的交谈、必要的社交、甜腻的情话中去。毕竟逃避是多么笨拙,成长本身才是生活的意义。

    当书中讲到日本的落后,日本的妻子在丈夫生前为了生活费和抚养费不得不维持婚姻,早上和晚上准备饭菜,把马桶擦得一尘不染,死后终于忍受不了和丈夫拥挤在同一个空间,寻求解脱。每个国家 ,社会,家庭都有不同的“旧”。我现在开始害怕任意两个人相识之后的相知甚至更深层次的交往。于我来说,静静的各处一方,彼此界线清晰明了,没有给更多的权限给彼此就不会有更多的雷区。厌恶和嫌弃都是慢慢累积下来的,看一眼就讨厌的人和一见钟情一样难得。历史越久远的国家,就会承载更多的“记忆”,仿佛一块砖瓦上的污渍弥留许久。

    最后,《雨男》——年度最爱短篇小说。蒋方舟自己说:“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劲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

    在日本的传说中,雨女,立在雨中,如果有男子向她微笑示意共用一把伞的话,那她就会永远跟着他。此后,男子就会一直生活中潮湿的环境中,难以抵挡这么重的湿气而渐渐死去。

    一个看似光鲜,满怀梦想的艺术家一步步沦为普通的家庭妇女,就像雨一样,逐步浸润和改变着土壤结构,寂静无声。文章视角独特,描写了潜藏在人心深处灰暗的心理状态,阴暗处名声与肉体的交易,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雨男这个角色对蕊生这个女主角的逐步影响。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对人性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发展,以及她个人对于绘画艺术也有一定的涉猎。行文明快,不显滞重,只是部分细节缺少更凝练的加工。

    女主角将理想碾碎慢慢融入现实的过程,多像每个人挣扎的一生啊。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前段时间看到蒋方舟微博知道她发了新书《东京一年》。出于对她的好奇,便想买来看。在豆瓣上搜实体书50多元,就放弃了,我还是舍不得太多的钱在买实体书上。当时也在微信读书上搜索,无果。

惊喜的是上周偶然看到微信读书上的推荐,看到了这本书,需要书币34,可凑的赠币还差一大部分,所以只好在朋友圈发分享希望有人可以通过我的分享下载微信读书这个app,一个人我可以获得五书币。

朋友圈发了一两个小时,并没有收到有人下载的消息,因为很想看,便觍下脸来,给几个没有用微信读书又应该会帮我下载的朋友私发消息,希望他们可以帮我下载,最终终于凑齐。

朋友圈里总是会有一些人发分享请求投票之类,其实大部分的人对于那些关系并不是很亲近的人发的分享多半会选择忽视。除非对方私发给你消息才会动动手点进去,弄清楚究竟怎么操作。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谁都不想在对自己没有意义的事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况且是这种需要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的麻烦事。有几个人像是日行一善,每天打卡般的一样让朋友圈里莫名其妙的投票、点赞、下载软件来消耗自己呢?

其实就我自己来说,我并不想像这样公开乞讨式的获得他人的帮助。不仅是麻烦别人,而且是因为这个软件和其他软件的意义大不相同。如果有微信好友下载了,就可以在里面看到我看书时长,最近在看哪些书,以及我的一些读书想法。对于有些仅仅是点头之交,或是那种我仅展示我开朗一面,又或是从来没有思想沟通的好友来说,我像是赤身裸体的站在对方面前,而自己,却对对方一无所知。

且看书本来就是私自的活动,我不想让一些人原来我在平常在做这么“装逼”的一件事(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读书的确不是大多数人的日常)不过如果我们都用微信读书,而且恰巧注意到了我发的一些想法,那么你大可以看,正好让我可以有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言归正传,记录下我看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吧。此书主要记录了蒋方舟自己在日本生活一年的经历,从15年末到17年初。写她去看展馆,看话剧,看画展,还有和一些人见面(她口中的局促的社交)。很喜欢她的一点就是她很诚实,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长大之后,从事的工作却像一个孤独的矿工——每日不知疲倦地深掘自己内心所有的隐秘幽深的角落,使之暴露。”

这本书她写到,在看话剧的一幕不忍大笑,被旁边的人投来鄙夷的目光,因为克服不了一个人吃饭的恐惧,就打包食物带回公寓吃。在机场迎接父母时写出他们两人都因为出国尽可能的体面。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庆山的那本《月童度河》其实心中觉得《月童度河》要更好。给我的感受更多一些。看完这本书总觉得欠些什么,想要看到的东西作者没有写尽,特别是那篇关于话剧情节的描述真的看不下去。本来还以为会通过此书,对东京了解更多,但是却失败了。

日本人对中国人来说还是神秘的存在,毕竟现在媒体上能看到关于日本的东西实在之又少。

还有最后拍的照片,原谅并没有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感觉。多数是处在行走中的人,露出毫于防备之态,松散的很。所拍的东西也很乱,背景未免显得杂了点。

一年很长,感觉作者还是没有把所有的东西全盘拖出,日记中随意的一笔,只有自己知道还隐藏着什么。我想我若是走在东京的街头应该会有种无助的迷失感吧。

感觉蒋方舟在努力的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走着,努力的自律,看书,写作,还有把自己变得更瘦更好看。

连作家都要注意着自己的身材,都需要通过美丽的外表来增加读者对自身的想象。不过想来也的确如此,特别是女性作家,如果长得好看,有几分韵味在里面,读者在读她作品的时候便会增加几分臆想,心想这真真是个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了。仿佛她的故事也不同寻常,增加了一番传奇意味在里面。

希望她能活成自己设想的样子吧。 

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微读显示本书全篇9.6万字,三百多页,很短的一本书。内容叙事的笔法还不错,多叙述在东京的生活思考,穿插一些与现实无关的感想内容填充。因篇幅短小,看完的速度也很快。总体而言,了解的更多的是作家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与生活在东京的心理活动,写法成书有点类似于日记形式,或者说本身就是日记,书籍前期每天都有一篇的叙述,后面慢慢的几天一篇叙述,到本书后期每月则两篇文字叙述,不知为何?

其实而言,知识虽无价,书籍却有定价,内容有定价,就本书而言,价格与内容其实并不匹配,34元的价格已经属虚高了,可以直言不讳的是,应该是属于“明星”作家的名气成分有在里面加成导致。本书也是我阅读那么多本书以来,划线感想最多的,从其中可见一斑。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东京一年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