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皮囊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作者:蔡崇达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体现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作者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其对三大现代人共通命题的思考,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自2014年12月面世至今,《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销量突破300万册,堪称现象级的超级畅销书。韩寒、白岩松、刘德华、刘同、蒋方舟、李敬泽、阿来、阎连科等人联袂推荐。《皮囊》(2019)封面升级版,书封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纸,包裹14则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皮囊在线阅读地址皮囊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让我“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每个人都会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皮囊》,或充满悲痛的苦难,大风大浪或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或各种一起掺杂其中。能够真实而勇敢地写出自己的《皮囊》确实不易,因为时间呼啸而过,只有刻骨铭心的场景才会被牢牢记住,其他的小细节虽然重要,但或许早已淡忘;因为“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身边有许多的人和事,这些人的命运,这些事的发生,就真的像电视剧一样的剧情,宁愿相信会有奇迹,也不想去捅破结局。“故事到底要怎么走”,我也要问一下自己。我有执着的理由,却没有执着的勇气和行动。所以我很佩服作者,虽然他最后感悟到自己因为忙于赚钱而忽略了好好陪父亲这一痛心的事实,但他努力赚钱也是为了父母,他的自律、执着与不圆滑的人生态度令我折服,还有他的不忘初心,不然也不会有这本《皮囊》的诞生,他怀念自己的父亲,怀念他的家。我也挺喜欢作者的文字,虽不华丽,却很真实,仿佛在替我们表达自己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话语。

他的父亲左边身体瘫痪,庆幸的是他还有意识,只是他脾气很暴躁,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站在病人的角度上看,并不能说父亲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当然,社会上也存在这样的残疾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苦难看得很轻,因为他们心中装满的是对家人的爱,儿女幸福才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

能让我立刻流泪的并非只有那个人,还有您,我的母亲,我亲爱的妈妈,每次打电话回去,您的声音总是乐观的,您没读过书,却比很多人都聪明;您没怎么好好接触这个世界,却懂得很多东西;您有一颗善良的心,您有一颗年轻的心,比我年轻,您有最美丽的笑容……

作者写的《厚朴》一章,强调的是怎么去和自己的理想相处,作者选择的是务实,没有去想太多,没有华而不实的聒噪,而是一个一个目标地完成,脚踏实地地去做。

很多人和事会成为我们路过的风景,其实我们也是别人路过的风景,只是停留时间的长短不一。

清晨5点多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要上班来不及写书评,害怕自己的想法一闪而过,赶时间的我刚读完就匆匆挥笔把当时一些零碎的小想法横七竖八地写到了本子上。其实正在读的时候感触是最大的,时间搁久了会淡忘当时阅读的感觉。甚至边读边忘,忘记前面部分,比如清晨刚读完时我就去网上搜了下里面的故事是否是作者真实的故事,偶然看到别人的书评有提到很多关于作者阿太的,我当然对这一名字有印象,但绞尽脑汁也想不起作者到底写了阿太什么事,回过头看才知道,这章篇幅很短,却道出了书名《皮囊》的精髓,可能后面作者父母亲的故事夺走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因而淡忘了前面提到的阿太。也可能是我真的记忆力减退,或者这部分没有让我刻骨铭心,没有已然存在于我的内心。

其实花点时间稍微整理下自己看整本书过程的想法,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就能写出一篇较长的书评。比如我看《刀锋》的书评,看完后真的是心怦怦跳,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我在纸上写出了大概要写的方面,然后一气呵成,边写边不断添入新的纸上没有的即兴的思绪。《群山回唱》的书评没有写提纲什么的,完全是深夜流着泪边写边产生新的想法,没有一气呵成的痛快,反而是用悲伤一个一个地在心里刻字,就像《皮囊》序言中的“写作就是再过一遍,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把心再伤一遍。” 但是如果情感只集中在最近看的那部分,写出的书评往往止于三言两语,却也是最真实的。比如刚看完《一个人的朝圣》,我就被奎妮的疾病模样,哈罗德和莫琳的相守所震撼和感动,也不去多想这次朝圣的意义,这本书的精髓在哪里,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在那种心情下写出的书评就只是对某部分的感悟和触动。当然,我稍微的整理,我浅薄的领悟能力,写出的书评俨然没有其他书友剖析得全面,感悟得深刻。

最初接触的是影评,那是高一的英语夏令营,带领我们的几个大学生给我们看电影,鼓励我们写影评,也分享了他们对于写影评的见解。《肖申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时候看的。然而我并没有牢牢记住他们的话,也没有写影评的习惯。再说书评,以前看纸质版的书,如果不是学校要求写什么书评,我也不会去写,而微信读书的出现,让我下意识地去思考,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感谢微信读书![玫瑰]

其实这不是一篇书评,更像是废话连篇,但我还是要写出来,因为我以后会喜欢的,我喜欢过去写的日记、文字、作业本,不管字多么丑,不管想法多么幼稚,文笔多么拙劣。那些是回不去的过去,却是真实地存在过的东西。

感谢小伦书友赠予我这本书[玫瑰],特别是在现在书币越来越难得到的情况下。很早就听过《皮囊》一书,但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我以为会很深奥,未曾碰触,但这些天看序言的时候,我就觉得句句入心,富有哲理,正文也平实感人。

皮囊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写读后感时,已经离我看完蔡崇达的《皮囊》有一周的时间,迟迟没有下笔,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

为什么会被这本书所吸引呢?我第一眼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皮囊二字。之所以对这两个字印象深刻,是因为老胡曾在他的《幸福的拾荒者》中写下了一句话——如果皮囊不能修复,就用思想去填充。因此,当我在微信读书上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所吸引了。后来慢慢地品味这本书时,我才发现这里的皮囊二字具有更加深刻、更加现实的含意,又很讽刺地感觉到自己之前的理解太过狭隘。

“如果皮囊朽坏,那么还剩下什么?—灵魂!”这是为这本书写序的李敬泽老师给出的答案。也许看过奇异博士的同学,对这个答案表示很接受,皮囊朽坏了,灵魂是可以出窍的。那么如果再问“如果心死了,拖着一副皮囊是否如同行尸走肉?”。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写父亲的那篇文章中给出了答案。作者的父亲自中风以后,从不接受这个现实,每天按着严格的作息表进行无谓的康复训练,到完全接受自己已经瘫痪的事实,像小孩一样,动不动就会耍小孩儿脾气。父亲从不接受现实到完全接受这幅皮囊,从当初的不甘心到最后的死心。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作者的心理描写,作者会试着揣摩每个人的心境,并用那些看似平淡的语句描写下来,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就如同把读者直接拉进书中一样,和作者一起面对面地体会当时的那些人那些事。特别是在那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作者把这种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描绘这种攸关生死的沉重话题,同时可以做到让读者身临其境。

每次做火车的时候我都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欣赏远处的风景,看着窗外的一些房屋以及那些陌生人。有时候我看到窗外一个院子里一群人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我会想这些人在聊些什么呢,他们又经历过什么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的一些文字描写让我产生共鸣“我就这样短暂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刚开始铺张关于他们命运的想象,却又被迅速带离。”“作为游客,惬意的是,任何东西快速地滑过,因为一切都是轻巧、美好的,但这种快意是有罪恶的。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

这本书揭露了人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丑与恶、美与善、生与死、友情与亲情。“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这是作者的在后记中的一句话,耐人寻味。看完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去看见每一个人!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这是作者最后在后记中写的一句名人名言,整本书通读下来,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触动最深的文字往往是我内心最在意的东西。

皮囊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不得不说,《皮囊》真的是一本超级赞的一本书。它不属于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型,但是里面种种人生却唤醒你内心沉睡多年的思考,触摸你心里最柔软的区域。

喜欢这本书,喜欢它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性肉身一样剧烈。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吧。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皮囊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