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500字
开头的背景介绍用了比较长的篇幅,以至于看了前几章失去了耐心继续往下读的兴趣。我不太喜欢冗长的开头,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的前几章也是晦涩。我想前几章介绍非洲之行来之不易是为了拔高大家对后续非洲之旅的期待吧,也像攻略,提醒大家计划非洲之旅的注意事项。中间停下来了几个月,后来还是因为热爱旅行,对目前还不能去非洲看动物迁徙和更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非洲文化充满向往,遂改成了边忙其他变听书的模式。
引我入胜是从非洲之傲的出台开始。非洲之傲就像是一个小型的联合国,上面有各种阶层、各色人种、各种社会角色,各个国家的礼仪与文化也有着天壤之别。
让贫苦人看你丰盛的晚餐,是一种残忍。社会阶层固化的法宝之一,就是高阶层不断繁衍出种种礼仪,尤以进食礼仪为甚,有试金石的作用。上等阶层要保持住俯视姿态,以无数细节甄选你是否传承持有这个阶层的门票,而不是刚刚从票贩子那儿低价淘了一张。为了以正视听,进餐礼仪用类似黑话“切口”的方式,在不露声色之间完成属性的甄别遴选。
作者的想法和行为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在描述心理活动的时候很容易就跟她做类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毕阿姨的反应代表着多数国人的反应,而欧洲人则沉着冷静安之若素,也许是因为有钱有闲?书中毕阿姨导致国人性格急躁的原因是:
第一人多机会少,每个人都变得神经兮兮,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只有在第一时间识别出机遇和风险,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安全与发展。第二是我们的变化太快了。在一个飞速运转的年代,一切都充满了变数,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把人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事儿,都炖在一块堆完成,滋生火急火燎、暴跳如雷的脾性可以想见。三是我们尚没有能力从容。中国人原本是有从容的传统的,只是已经不从容了很多年。受侵略受苦难,吃糠咽菜流浪奔突,丧失了从容的传统。贫苦会扼杀从容,饥寒交迫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从容是一种奢侈。
这种奢侈,其中既有金钱的奢侈,人家不在乎多掏一天或几天的酒店款,不在乎一个或几个航班的延误作废,自然安之若素;也包含制度的奢侈,我相信世界上的保险公司,不一定都拟定我这种看似包罗万象、实际心机重重的保险条款。保险公司可以多收费,以提供更大范围的保障,让投保人安心。最重要的一条奢侈,是信任的奢侈。旅客们完全信任“非洲之傲”会全力以赴、周到妥帖地处理此事,而不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那种推诿和敷衍。我们吃了无数次亏得来的教训是——如果你不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果断想出自我保护的策略,你就可能被蒙骗和盘剥,你会被人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干吃哑巴亏、死无对证……
毕阿姨关于非洲做了很多功课,不仅介绍了在非洲的所见所得,也普及了非洲黑奴的原起、岩石上的神庙、神话故事,就像看一本历史文化说,也有景点的深度介绍,当地的特色饮食、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路途中的小感动。
我认为的旅行过程实际是发现与寻找的过程,发现人性寻找自己。突然想起第一次去菲律宾潜水,船员被帮你把所有的潜水装备检查好、氧气瓶、脚蹼、面镜、潜水服一应收拾妥帖搬上船,下海时潜到也会紧随身侧,潜完水上船你也不用整理和带离你的潜水装备,自然也是他们代劳。这样的“宠爱”很容易把人惯坏,如果你的OW、AOW是在菲律宾考的,也许下次换到其他国家fun dive,没有人帮助你的时候,你不懂不会检查自己的装备下海后万一有小意外就很容易酿成大事故。
好像有点跑题了。[捂脸]写到这里,就联想到这个小插曲。[皱眉]也许若干年后你并不记得当时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但是旅行过程中的感觉一直会萦绕在心,遇到那些善良的人和一小小美好,会持续的感动着你也撩拨着你期待下一次的旅行。
本书看完最大的感触就是:好想去非洲乘坐非洲之傲!!
嗯,下一程可以提上日程了。[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