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300字
武志红老师最近出的《巨婴国》很火,看了一些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推荐,还是2007年出名的那本《为何家会伤人》最经典,于是将此书纳入到2016年最后的读书单中。
殊不知,深刻体会了——阅读是极个人的体验。和之前不同,这一次,我会先讲讲阅读时的感受,然后再分享获得了什么重要观点。
在看此书大约1/3的时候,我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自己越来越悲伤、愤怒。一方面估计是被满屏的“伤害”、“崩溃”、“死亡”给刺激了,另一方面估计深受武志红老师的埋伏在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染。阅读此书,仿佛能看到一个对中国家庭痛心疾首、捶胸顿足、怒目呵斥的心理学专家(?),用记者采编的手法大段转述治疗师ABC的各种案例,然后使用客体关系的理论说明“一切都是3岁前惹的祸”,把血淋淋的伤疤撕开、窥探、放大,宣称这是“脓包”后,一走了之。我很慎重的反思了一下,一切都是“投射”,那么我的悲伤和愤怒也是一种投射吧。但是为何,当阅读《少有人走的路》时,同样谈及来自童年毫无条件的爱、同样谈到人的痛苦,只觉得斯科特·派克带来了深深的抚慰,仿佛一个心理治疗师在透过纸张隔着遥遥的岁月治愈读者的心。
我的个人阅读体验,与武志红老师采取客体关系理论来解释家庭关系不无关系。客体关系理论来自弗洛伊德,后续的客体关系研究大师重点关注0-3岁母婴关系如何影响(促进/阻碍)人的心理发展。武志红老师采取了决定论的方式编写此书,基本逻辑是通过大段文字、各种案例说明无数人3岁前没有得到完美的母爱,从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真的有完美母爱吗?完美母爱本身的立意是否就是一个伪命题?渴望完美母爱是否是否认人生的本质是痛苦?3岁前的决定论几乎否定了后天的所有努力,且本书并没有涉及多少救赎的方法。这也是为何,读到《少有人走的路》,不仅让人看到人生痛苦的实相,也用信仰的光芒照进了生命的痛苦。如果我给本书起一个副标题,大概可以是《中国式家庭病例大全》(中国式也是武志红老师喜欢的标签)。
本书我完全是硬着头皮读完,皆因不想产生一种半途而废的感觉。本书依然有些不错的观点值得我们理解自己、自省使用。
1. 恋爱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恋爱中理想对象的选择往往来自每个人内心的理想父母原型。当出现冲突时,也是治愈自己童年阴影的良好时机。如果产生努力改变自己的意愿,恋爱能帮助人格成长。
2. 夫妻关系应放在家庭中第一重要位置。如果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前面,会对子女带来无数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了子女正常心理,甚至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3.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是“看见”孩子。在3岁前分离2周以上带来孩子极大的伤害。但更多人是没有给予孩子高质量的关注和陪伴,从而使孩子缺乏“被看见”的感受,从而缺少爱的感受。爱的感受缺乏,会导致孩子缺乏自律、自尊的底层动力。
4. 亲子关系中,不尊重孩子,大多因为自己的焦虑没有管理好,可能的原因是自我成长不足、或缺乏主动管理。溺爱孩子,是每个人内心的理想童年的投射,但是管控太多让孩子窒息、逃离亲子关系。
5. 为了构建高质量的上述各种关系,需要认识自己,唤醒自己的内在,不断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