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2900字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8-06) 8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2900字

放大镜下看“盛世”

记得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一滴水的世界,惊惧于肉眼下和显微镜下两个世界的差距竟如此之大。可见,很多时候,(肉)眼见未必为实,必须借助于工具(思维角度)方能看清物质(事情)本质。今天也借助一下放大镜,从不同角度看重新审视这个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盛世”。

一、盛世之梦:

1、盛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生逢盛世,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时代的最大期望。成为(开创)盛世之君应该也是每一个帝王(执政者)的最高政治理想和追求。但中国5千年的历史,大大小小能数得上“盛世”或者“治世”的,前后加起来不过400年,但每次所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且无一例外的在极短时间内就迎来较大的衰退和落寞。如果说乾隆前半生达到了盛世的巅峰,那在他的后半生,则已经走上了衰败之路。

2、“盛世”这个词是中国独有的,而中文里70%是虚词,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所谓的“盛”是相对“衰”而言的,因此没有“衰世”作为背景,也就没有盛世的美丽和灿烂。文景之治是建立在10余年的秦末战乱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也是建立在隋末的大规模战乱后,自然康乾盛世也离不开明清易代之际数十年的大屠杀和大破坏所创造的条件。

3、付出极衰之世的代价,也不见得一定就能收获盛世。盛世出现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遇到英明的帝王,而且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客观的讲,康乾盛世的几代帝王是符合这个要求和标准的。

二、人口和经济:

1、人口。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已经从清朝的4600万激增到近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粮食年产量也是历史最高,这也是被认为盛世的有力证明之一。可却没人注意到,因为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都是历史最低。普通老百姓甚至到了稍微遇到天灾人祸就要逼得卖儿卖女方能生存下去的境地。

2、到乾隆时期,国家库银达7000万两,居历史最高,每年的GDP也是世界最高,是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不高,这直接导致了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来访时满眼看到的尽是穷困潦倒、饥不果腹的农民和欧洲盛传的“富裕强大的东方巨国”之间的巨大反差。

三、文化和思想:

1、乾隆能说五种语言,可说是最敏而好学的帝王之一。《四库全书》也是这一时期完成的。但从康熙一朝文字狱就有十一起,到乾隆一朝更是达到一百三十二起(当政63年,平均一年就两起),数万人因此而家破人亡,甚至灭族灭宗。

2、如果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种族大清洗,则中国历史上遭受的文化大清洗也有多次。第一次是始皇的焚书坑儒;第二次是元朝代替了宋朝,即第一次被野蛮落后的外族文化统治文明开化的华夏民族;第三次就数乾隆的文字狱了,因此而毁的古籍善本远超始皇的焚书总和,故有“成了《四库全书》,而再无古籍”一说。自有清一代,整个社会的士族阶层和知识精英彻底丧失了人格尊严和社会理想,而成了唯利是图的“奴才”,他们再也没有了传统士大夫的社会责任和精神,又岂能指望他们在国家危亡时刻仍具有家国情怀、心系天下?!乾隆后期,在面对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时毫无抵抗之力,不能不说,这和乾隆打断了官员和士人的脊骨表里相关。

3、从唐到清,客观的说,文化上尤其是思想上并没有太多的进步,而同时期的欧洲,已经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从15世纪到18世纪末,短短四百年间就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四个运动。人的经验与理性取代了神学,成为我们了解宇宙与人生的基本依靠。

四、科学与军事:

1、不可否认,康熙是中国历史上300多位帝王中科学素养最高的一位,但他终究没能超越他的时代和局限,也错过了与同时代欧洲一起步入科学昌明时代的机会。就在中国的读书人以为科学技术只是奇技淫巧的时候,欧洲已经由科学取代了宗教成为知识的权威;在中国人还以为天圆地方的时候,英国使团进贡的礼品中已经有了太阳系行星和卫星的动态模型了;在中国读书人还没搞清楚世界有多大?还以为世界是以大清为中心向外四周辐射的时候,欧洲已经进入大航海时代,发现了新大陆;尤其是到了乾隆晚期,英国更是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不论在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纺织、机械、冶金、船舶、军火等等都远超同期中国。

2、乾隆时期的海军,最多只是三桅帆,而不论是荷兰还是西班牙都已经是十三桅帆了,更不用说打败了荷兰和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的英国海军的军事实力了。

3、当欧洲的士兵已经在用八连发的火枪和大炮时,清朝的士兵还处在冷兵器时代而舞枪弄棒,只有少部分的人在使用俄罗斯淘汰下来的火绳枪。

至乾隆一朝,和同期的欧洲在科学和军事上差了近一百年的差距,但却不曾引起从上到下的任何重视和反思。他们整日沉浸在自己的“盛世”中,享受着歌舞升平的奢靡,直到半个世纪后,八国联军攻进紫禁城火烧圆明园,打开皇帝仓库时,发现了一百年前马戛尔尼进贡的崭新而落满灰尘的火炮和榴弹炮弹时,这些外国士兵怎么也想不明白,清朝的军队放着这么先进的武器不用,却用大刀长矛和血肉之躯来抵抗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

五、政治腐败和国内外形势:

1、应该说从康熙到乾隆前期,尤其是经过雍正的柯严峻法,总体政治清明,贪腐极少,但到了乾隆后期,仅仅十余年,就变成了从政治纪律严明到贪腐无孔不入的转变!呈现以下几个特征:A、贪腐数额从小到大,成数十倍增长,一个小小的官员就可以贪腐数十万两。(就像一个小小的村主任可以贪腐十几亿)。B、腐败官员由底层向高层发展,省部级高官被处理达二十多人。(这看着有点眼熟吧?)C、腐败串案窝案迅速增多,呈集团化公开化的趋势。(这也很眼熟吧)。

2、乾隆晚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一个英明君主,晚年对农民起义无可奈何,靠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这行为典型的反映了一个意志昏聩的孤独老人的心理状态。而事实上,这次起义最后消耗了清朝五年的财政收入,使清军一二品高级将领损失了二十多名,副将参将以下更是损失达四百多名。可以说,正是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康乾盛世”的结束。大清王朝在这一场战争中元气尽丧,从此一蹶不振。

3、当中国还在“换姓不换政”的交替中摸索前进之路时,欧洲已经走过了“帝政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而进入了“宪政制”。也是因为“宪政制”而大大激发了英国各阶层的积极性,从而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打败了荷兰西班牙,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新的霸主。而当时乾隆却连“英吉利”也没听说过,岂不可悲可叹?!

所谓的盛世,就是内无严重的政治腐败、外无迫在眉睫的敌国外患、社会治安良好、老百姓普遍能吃饱饭、科学技术昌明发达。如果按这些标准逐条对照上述,可见康乾由盛而衰,变化是如此迅速。其主要原因当然是这些盛世的出现依赖的是人治。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只在历史上留下了统治者手段的精明、人格的强大,却没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在几千年间,虽不断的改朝换代,但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更多的依赖统治者个人的精神振作与否。个人的英明与自制,无法抵制环境的纵容和腐蚀,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不变的规律。

纵观中国历史,盛世君主往往集英明与昏聩于一身、理性与膨胀合一体,他们既是历史辉煌成绩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_2900字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