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7-24) 12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海莲·汉芙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在线阅读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第(1)篇

从没买过一本旧书,我的书柜里全是新书。不喜欢书被翻阅过的痕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折痕,更遑论有任何笔记或感受。总偏执地以为前人怎么看怎么论,不该影响我的初次感受。而我亦无兴趣把所想所感随手记在书上,我只曾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课堂笔记,无非是为了复习时的便捷,不用再另取一本笔记本逐篇对照。

我一点都算不上是爱书人或书迷。搞不懂藏书票,也懒得搞个人图书印章啊啥的。其实也曾经企图附庸风雅弄了几个不知所云的印章,可没多久便觉着这种特别仪式感的行为对我这种看书特随性的人而言实在矫情了,便弃了,随手朝书桌最下面抽屉里最里面的角落里一塞,假装从未有过这些物什。

在我读过不少的书里,能让我一读再读的少之又少,且又每读一次都感受不同的更少了。算来算去,就两本。一是《傲慢与偏见》,一是《百年孤独》。

《傲慢与偏见》是我第一本外国名著,初读于初二,那时硬着头皮逼着自己找本当时觉着高逼格的书,便随便选了这本,没想到却开启了看书选书的新世界。再读于大学,结合那时的自己,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所谓傲慢和所谓偏见都是存于心底最自然的状态,终有一天会慢慢流淌着或凝结或融化,成为自识的一部分。而后,看遍了所有改编的同名电影和电视剧。1995年的BBC的六集剧集最为逼近我心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最后一次读,是三十多吧,莞尔一笑,是当时边读边持续的状态吧。对这本书的偏爱,令我至今都没有完整读完过《简爱》,《呼啸山庄》也只潦草读了一遍竟都不记得了。

《百年孤独》那时吸引我的是给这本书加上魔幻现实主义这样的标签。终归是好奇心强,第一次读,大概艰难地进行到三分之一便不得不放下了。人名之繁琐,看得我直犯晕,边读边不停往前翻这人名到底是哪个哪家哪代。直到前两年,又重新买了新的版本,终于啃完结了。能啃完,还得借助纸笔,一边看一边写啊记啊,把各种人物关系自己又写又划的才能比较顺畅地看下去。看完了,才幡然醒悟,所谓魔幻现实主义,还真是贴切,越往下看越觉着这书有魔力牵着你停不下来,直到看完回到现实里面,长舒一口气之后,发现能全本读完,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成就和荣耀。

因为《一本好书》这个节目,我始知世上有着这样一本“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我最感动的还是这份跨越大洋彼岸跨越时间长河因书结下的情谊。素未谋面,却相信而相知。因此,去看看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同名电影……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第(2)篇

有时会因为无意中看到某个人的书评而决定去读一本书,我就是奔着“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这句书评,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起初,你会觉得这本书蛮有意思的,读着读着也许会觉得这枯燥冗长的通信何时是个尽头,不要着急,你若不喜欢,大可快读,但千万不要弃书而逃,因为后面关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评论和解读,也同样精彩绝伦。

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纽约爱书人通过书信往来在伦敦一家古旧书店(书名即是这家书店的地址)淘书并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

最是在什么时候,我们会生出如此诡异的感觉呢?特别当我们满心迫切的困惑不能解之时。我们很容易在一本一本书中再再惊异到,原来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相较于既有的书籍世界,懂得的事这么少,瞻望的视野这么窄,思维的续航能力这么差,人心又是这么封闭懒怠,诸多持续折磨我们的难题,包括公领域的和私领域的,不仅有人经历过受苦过认真思索过,甚至还把经验和睿智细腻的解答好好封存在书中。

你深知万事万物持续流变,珍爱的东西尤其不可能一直存留,如朝霞,如春花,如爱情。

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
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其实也许我并不懂看书,也看不懂书,不然为什么我会如此推崇后面的评论,而非本书的实际内容和我对书中人物角色的个人见解。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第(3)篇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是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知道有这本书的。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他们只是在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但是书信中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却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在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 的“美国来的女游客”,海莲也在无尽的思念中终未踏上她热爱的那片土地。这似爱情又不是爱情的情谊给了大家一个遗憾的美。

        一个书评,觉得写得很棒:

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

 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这或许不是一本很文学的书,然而它给你的是一种理想。希望你也可以找到一个值得交心的人。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海莲这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

        关于书信,木心先生有一首诗,

《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想想那时候的人,还真是纯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