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在线阅读地址东京一年 读后感 第(1)篇
一个朋友推荐了这本《东京一年》,说是一本轻松的小说,她说我应该看一些平凡人的生活,被说的有种道德绑架的味道。要不是看之前看了作者的简介,真不相信会是一个89年的女孩子写出来!虽然是日记的形式,但确实能够看出作者博览群书,书里不仅涉及艺术,漫画,音乐,电影,两性,朋友等,更是深入探讨了一个成年人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如何学会享受不能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如何作为一个紧张的外来者不被东京吃掉……喜欢其中关于动漫形象的一个描述,眼睛占了整张脸2/3的动漫形象,是人们为了逃避真实吗?其实我很喜欢动漫形象,现在想想,确实是因为他们很可爱,跟现实不着边际,又会给人一种即轻松又置身事外的一个感觉。作者去看坂东玉三郎表演的一个舞台剧,是男扮女装,看到比女人更娇弱更动人的男性,他反而没有嫉妒和保护欲,而是有一种觉得世事艰辛,男人都不像男人了,更不需要什么男花旦的一个点缀。不是特别认同这句话,我觉得不是男的不像男的了,而是女孩子越来越不像旧时代大家印象中女孩子了,参照物变了罢了。朋友间的谈话交心,往往陷入了对彼此生活选择的不赞同,为了不破坏已经伤痕累累的情感联系,索性变得越来越沉默,相对无言了。鲁迅有一句诗写的是同样的感受: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而当我开口说话,就变得空虚了。这种沉默,或许是对于现实无奈的一种妥协,这种沉默跟远藤周作的《沉默》又相似又略不相同,现实的沉默更多的是主动的选择,远藤周作的沉默是被动所迫的一种妥协。不管哪种沉默,相信有一天当有人叩开了那扇紧锁的门,会听见有人说:我的心和你们是同样的。文章的最后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有种莫名的感伤,或许是为倪红的艰苦生活感伤,又或许是为蕊的幸福生活感伤,又或许是一切想象化为灰烬的那种悲凉
东京一年 读后感 第(2)篇
作为一个同龄人,这是我读蒋姑娘的第一本书。文字没有太多矫饰,是真实情绪的铺陈,像常人一样碎碎念生活中的小事情,搬家,旅行,观展,读书,会见友人还有占了大多数篇幅,她自己的思考。读的过程中又随手翻翻她的微博,没有女文青清冷的身材,普通的样子,对着镜头也会刻意凹一下造型,脸上挂着羞涩。像我见过身边大多数的普通姑娘,同样真实,不比她们快乐。现在蒋姑娘三十岁了,初试小说写作,她年纪尚轻,作为一个写了二十年尚无代表作的作家,她已是个“老人”。她一直处于抗争的姿态想摆脱外界冰冷无情,连她自己都不得不认同的评价,一个“天才少女的陨落”。日记里自揭伤疤地说道“我写出好作品之前,也只能靠这些故事(7岁写作9岁出书)来引起读者对我的兴趣。” 每个人都不容易,纵使光环加身,都是不同程度的负重前行。她自诘道 “一个作家从什么时候开始死亡?从重复他自己开始。”
37岁的歌德提上行囊,逃往意大利,在罗马给母亲写信,“我将变成一个新人回来”。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自留地,停驻休憩,回来的时候,更像自己本来的样子。
东京一年 读后感 第(3)篇
零零散散读完这本书,作为蒋同学的同龄人,看到她这样犹如散文般的日记,我做不到,因此心生惭愧。也由衷的钦佩她渊博的知识,日记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她都能清晰的记得,在写文章时适时调动出来,很是羡慕这种图书库般的自主检索信息的能力。当然,通过这本书也了解到一个文艺的日本,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日本艺术家是怎样的,对于自由写作者或者说作家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仅是涂于表面的认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有些永不枯竭的源泉和灵感,在看了方舟的文以后,意识到原来写作除了忍受孤独也是需要勤奋和刻苦的。当然,文里也有我认为的读不懂的句子,很像网上贬义90后的无病呻吟故作忧伤之类的,哈哈,我也是90后,这只是一种笑着说出来的调侃,希望大家别喷我。因为读过的书很快就会忘记内容,所以记下一点拙见,以备后面自己查阅。[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