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3)篇

读后感 清尊素影 4年前 (2019-06-19) 23次浏览 0个评论 举报/投诉

作者:严歌苓 冯小刚执导、黄轩主演同名电影《芳华》原著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部队文工团,以女兵萧穗子的视角,围绕男兵刘峰因“触摸事件”被处分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开,讲述了事件发生后刘峰和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走向。刘峰被下放伐木连;后来上了战场,成了战斗英雄,失去了右臂;退伍后生活落魄,最后患癌症去世。何小曼一直受众人排挤,后来被处理到战地医院,成了模范人物,却患上了精神分裂;甚至是“我”(萧穗子),也因写情书被揭发后遭排挤;包括林丁丁和郝淑雯,其命运也不无残酷之处。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没有谁有真正幸福的结局,没有谁是真正的成功者。这种幻灭,仿佛一切都起源于那场芳华之年里的背叛,“我们当时怎么那么爱背叛别人?怎么不觉得背叛无耻,反而觉得正义?”小说里的精神自省时时涌现,反思了时代和人性。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在线阅读地址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 第(1)篇

从专访到电影再到现在看完原著。2017年尾终曲的高潮,由《芳华》奏响n三天前看的冯导的电影。惊鸿一瞥,关于芳华最美丽的画面,久久定格在脑海里,那些芳华的舞蹈和笑脸。观影时我们观众也被文工团的青春感染,也会羡慕文工团里的少男少女,也会羡慕那个时代的真挚热切,也会回视自己的青春,也会想,待到自己年老时,会如何追忆自己的青春。而关于人性的反思则浅尝辄止,只会更多地把反思的目光定焦在刘峰和何小萍两位主角身上,替他们心疼。电影像是在时空中编织出三维多彩的文工团世界,就像彩虹一样,7种颜色,而其中两种彩色在时光的长河中慢慢变黑,变得让人心疼,象征主角们的残酷境遇,在随着岁月的沉淀,黑色又慢慢变成暖色,变成最纯粹的颜色,抚慰善有善报的价值观,也抚慰替主角心痛的观众。然而,这一条彩虹,在严歌苓用平实的语言下,渐渐还原出它的本真,其实我们所有人是戴着冯导发的AR眼镜去欣赏那道彩虹,严歌苓用笔轻轻摘下你的眼镜。你会发现那条彩虹的颜色混沌得让你惊讶,而其中那两条主角的颜色更是经历着人生的巨变。我们在严歌苓写下的字里行间中反思,在人性的阴暗面中反思那个时代。无知、背叛、忏悔、麻木。想起了《1984》最让我深刻的读后感,人性是世界上最经不起考验的存在,请给文明以发达,给思想以自由,不要让人陷入考验人性的境地,否则被考验的人性将不堪入目。我想起冯到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经过多年的沉淀,记忆力只剩下当初文工团日子的美好,而今天的感觉一定会将那段美好放大”,冯导是一个喜欢真善美的导演,也感谢他拍出的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电影。最后,我想说,电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欢,虽然传递的观念截然相反。最后的最后,简化故事的题眼,触摸,刘峰因爱而触摸,也被“毁”了一生,小曼因触摸而爱,也获得重生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 第(2)篇

我记得电影刚上映的时候买不到票,最后买到的是第二排的位置,整场的电影都是仰着脖子看完的。当时的感触挺多的,也有很多的情节感觉我们这个时代看不懂,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却说不上来。

“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导我们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们生来还不够平凡,似乎刘峰的一生没有被埋没在平凡中。同时埋没于平凡的还有一个能工巧匠的刘峰,一个翻绝活跟头的刘峰,一个情操人品高贵如圣徒的刘峰,一个旷世情种的刘峰。本来刘峰平凡善良是无妨的,偏偏用他的平凡来做大文章,偏偏无视他可能的非凡之处,抬杠说他平凡就够了,就伟大了,足够被推举上大理石基座。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或许想到自己的一生,想到此生与林丁丁的错过,全因为他平凡,被塑成平凡的塑像,搁在冰冷的基座上。非得强调他的平凡,定性他的平凡,才能确保那份平凡的不变,平凡了,才好使唤;对我们来说,平凡的刘峰真是好使唤。于是误了他一生,尤其他一生的真爱。因为,偏偏天下女人在心底里,都是不信平凡的;尤其女人如林丁丁,千万年前该跟骏马一并,属于最凶悍骁勇的酋长,怎么可能心服口服地爱上平凡?

唯有小曼是女人中的例外。她用了几十年明白一桩事:她只能爱这个善良过剩的男人。”引用书中的话语,这或许就是时代的差距。

心疼刘峰心疼小曼。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 第(3)篇

谢谢wind姐给我推荐这本书,谢谢小徐送我《芳华》电影。

相比之下,书的内容更丰满,也更残酷。每个人的婚姻都不得善终,不是丧偶就是离婚。林丁丁并没有像电影上那样意气风发,离开部队便嫁到澳洲当了阔太太,而是两度离婚,给人做保姆、看空房子为生。我喜欢这个安排,因为我讨厌这个假模假式的女人。而刘峰也没有像电影上说的那样,过上平凡但安宁的生活。这书直接把他写死了,在多次痛苦的化疗之后死于癌症,追悼会只有三个人参加,亲生女儿在他的追悼会上心不在焉地玩手机。我也喜欢这个安排,因为我知道,“善有善报”的童话是不存在的,作者没有为了讨好读者而给出美好的结局,是对现实的尊重。

昨天深夜读完这本书,凌晨醒来又想起做了一辈子好事的刘峰和一生都没有得到过爱的小曼,我的心又痛了一下。我向来喜欢悲剧胜过喜剧,向来爱看美好的东西被撕成碎片。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不想在文学作品里寻找虚假的慰藉,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那只是故事。我在熹微的晨光里为刘峰和小曼叹息了两声,然后又翻身睡去,因为我知道他们只曾经活在故事里。不,我并不是说这世上不存在像刘峰和小曼一样的人,我只是庆幸,我与他们并不相识。

总之,故事是好故事,但我不太适应这评书式的连批带讲的写法。“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我认为他是这样想的”“他撒谎是因为他虚荣”……类似这样的说明实在是没有太大必要。小说家的任务是讲好故事,这些分析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作比较好。不然读者的想象力用来干嘛呢?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3)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