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堪称井冈山市的奇特人物:大革命时期是中共宁冈支部的组织委员,为争取袁文才等绿林好汉下山、推动湘赣边界工农运动贡献良多;井冈山斗争期间,他系中共宁冈县委组织部长,与毛泽东、毛泽覃极为熟悉,以至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的毛主席还打听他;他历经了多蹇的人生命运,却坦然处之,常常吟诗拟联,抒发其不凡的文学天资。而正当国家调整阶级段斗争政策,他被摘掉“四类份子”帽子的拨乱反正之初,却迎着迟来的曙光,在家中谢世。
此人姓刘名克犹,井冈山市茅坪镇乔林村人也。
刘克犹,1901年出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刘应岳系清末举人,曾任江西星子县县长。刘克犹在家乡读完中学,考入江西省立清江师范。刘应岳与省议院议长龙钦海走得很近,刘克犹25岁那年,娶了龙钦海的二女儿龙斋珍。
刘克犹在读书期间,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和报刊,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加之经常与姻兄龙超清、连襟刘辉霄等人相处,思想向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发展,在学校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暑假,刘克犹与刘辉霄、龙超清等人回到宁冈,帮助县公署在全县进行“禁烟”活动(禁止吸食和贩卖鸦片)。
1926年夏,龙超清、刘辉霄受中共江西党组织派遣,以国民党特派员名义回乡,组建国民党宁冈地方党部。他们召集一些从外地回乡的青年学生,在龙江书院以温习功课为名,展开共产党的秘密活动。刘克犹亦是其中一员。中共宁冈党支部建立后,刘克犹从团员升为党员,并担任支部组织委员。这些富豪子弟出身的青年党员,以集体智慧设计了“招安”马刀队,把袁文才争取过来的策略。袁文才率马刀队60余人30条枪开到新城,编为县保卫团。同年10月初,驻于宁冈的北洋军奉命撤走,刘克犹、龙超清等人鼓动袁文才率保卫团举行起义,夺取了全县政权,尔后领导发动了全县的工农运动。
1928年2月下旬,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决定恢复中共宁冈县委,刘克犹为常委,任组织部长。刘克犹与县委一班人在前委的领导下,带领全县民众积极投入“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使之成为边界红色区域的中心范围,毛泽东等人对宁冈的地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1929年1月中旬,朱毛红军主力转战赣南,刘克犹被留下坚持斗争。同年1月底,井冈山军事根据地被湘赣敌军打破,刘克犹率领宁冈东南特区赤卫队300余人,在横石陇一带山区坚持了20多天。因天寒地冻,敌军频频搜山,赤卫队粮弹断绝,大部分人溃散,在山里无法坚持的刘克犹逃到南昌,由岳父龙钦海安排在南昌、南京等地隐身,没有任何背叛党组织、危害革命的行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二度合作,共同抗战。刘克犹始返家乡,但坚决不涉足政界,以教书为职业,为家乡教育尽心尽力。期间,国民党地方当局曾数次胁迫刘克犹为他们服务,刘克犹坚意拒绝,耕读度日。数年后家境小康,建国之初被划为地主成分。
刘克犹虽然没有叛党行为,但中断了自己的革命历史,加之被划为地主,成为“四类分子”,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中,受到歧视和苛待,定期向大队党支部“报告思想”,还要向大队交纳柴火,凡有批斗反革命行动,都得到场陪斗。1965年5月22日,重上井冈山的毛泽东主席,站在黄洋界指着乔林村问:“这底下有个叫刘克犹的,还在吗?”陪同在侧的宁冈县委书记郭德润,系南下的东北干部,没有听说过刘克犹,便回告说“不在了”。毛泽东听后不胜感慨地叹了一口气。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宁冈县“宣办”(后为井冈山会师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曾多次找刘克犹进行访问,对当年斗争情况非常熟悉的他,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亲笔写下多篇回忆材料。在井冈山市本土的老苏区干部 、老同志中,刘克犹所写的回忆资料最多。1987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刊登了他的“回忆宁冈党组织”一文。
出身于官宦家庭的刘克犹,又有师范生的文化基础,在吟诗拟联的文学方面,有一定功力。他有两副对联为许多人知悉。1969年,刘克犹在鹅岭乡南源村亲戚家过春节,撰写了一副对联:南田肥沾润芝雨,源流远接卡尔波。将秀美山村南源的沃土水源,与毛润之、卡尔马克斯连接起来,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到的。1976年过春节,刘克犹在白石家中,所拟的对联是:白纸蓝图美尽东南营渤海,石山铁路鹅峰洞穿达桂黔。横披为“中华兴盛”。早在40多年之前,这位久经沧桑的老人,就想到鹅岭大山终被打通,修成铁路通到广西、贵州,这种非凡的远见卓识,不能不让人心生钦敬。
以刘克犹的身世来看,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介书生,却不知他的一身武功颇为了得。别看他外表不是那么强健壮硕,背部稍稍见驼,但其膂力及拳脚功夫,三五个后生是近不得身的。
刘克犹对于民间草医草药,亦是相当精通,经常给乡人用中医药治病。关于蛇药治疗方面,他在乔林的十里山乡颇有名气。
1977年10月,随着拨乱反正运动的展开,以及国家对阶级斗争政策的调整,刘克犹被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1978年3月,何长工同志重访井冈山,指名将刘克犹接到宁冈宾馆,在一起交谈了两个小时,与之进餐。这期间,原宁冈县民政部门也在考虑对刘克犹晚年生活的优抚问题。然而,就在刘克犹的暮年时代,出现一抹迟来的政治曙光之际,这个一生命运多蹇的77岁老人,在白石的儿子家中因病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