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认识你自己

  拜读过黑格尔先生的哲学笔记,感触颇多。其中有一句话,曾摘记到我的文学手记中,这句话就是:“要认识你自己。”通过多年的文学实践,我深知“自识”对行文从艺的重要性。其实,黑格尔先生这句话,演绎成中国的古训,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人,每天都要洗脸照镜子,对自己的模样肯定一清二楚。镜子里的自我,是“奶油小生”的坯子,还是阳刚硬汉的肖像,自己是有个粗略认知的。可惜,这并不等于人就具有了自识能力。
  
  写此文章时,我想起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先生回答记者提问时的几句话。他说: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所长,因而在导演路数上扬长避短。他以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为例,说:“你看卓别林,只演他擅长的喜剧角色,如果换个角色,他未必演得来。我导戏也是一样……”冯小刚先生的回答,符合艺术家自识的规律。
  
  爱因斯坦先生总结出来成功者的科学公式是:天赋+努力+艰苦奋斗。一部文艺作品的成功,除了公式中提到的三个因素外,恐怕还与创作者个人生活阅历、感情好恶、内在气质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因为艺术是理性与感性两极交融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感性思维是正极,因而没有掀起内心情感波澜的创作,成功的系数近乎于零。
  
  文艺自身的规律之一,就是在无限中蕴藏着局限。人——特别是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常常沉浸于梦幻之中。文艺离开梦幻,就没了灵气。可是,梦幻并不意味着任何虫蛹都能变成飞蛾。庄周的梦蝶飞天,只是一段童话,将其延伸到艺术中来,那是将梦呓当作了现实。不知是否有些文艺工作者缺乏了自识,“奶油小生”硬是扮演“硬汉”,“井人物”硬要扮演“权谋”,结果往往是贻笑大方。
  
  其实,任何文学艺术家,不管具备多么大的才干,在十八般兵器中,也只能擅长一两种。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只能各领风骚于一隅,而不能虎踞龙盘于整座艺坛。常见有缺乏自识的同行,自不量力地尝试着艺术的全方位出击。他们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可惜多以失败而告终。
  
  此前,曾与乡友姜文先生相聚。他说,艺术无限,人有限。他量体裁衣,大多出演与自己气质相近的角色,从而在影视界自成一家。
  
  文学也没有例外,不管写实作家,还是前卫作家,文学的自我形成,都是由先天的艺术基因和后天的生活差异造就的。在文学四季当中,皆属春兰秋菊一时之秀。彼此之间取长a短,是积极进取的上策。如果有不自识者,想表演一下时令交换,那将是花非花、雨非雨的“四不像”,往往使读者啼笑皆非。
  
  在世界文学史上,倒是出现过个别的例外,比如,创作出批判现实主义长篇《死魂灵》的俄国作家果戈里。在他笔下,也曾出现过一反自我的浪漫主义中篇《塔拉斯·布尔巴》,那是文学界罕见的例外。更多时候,巴金就是巴金,老舍就是老舍,沈从文就是沈从文,孙犁就是孙犁……其间,谁也不能代替谁,或变形成为“非我”。文学的风格,也因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局限,而在艺术上自我定位。
  
  俗话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只有这样,才能汇成文艺的璀璨星河。显然,文艺不存在“满汉全席”,更无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活神仙”。古典神话中的孙悟空再有本事,也只会使用他大闹龙宫时得到的“定海神针”,更何况普普通通的现代人呢?楚河汉界,难越雷池一步;十八罗汉,各显各的神通。也许,这并非所有文艺工作者都能感知的艺术律条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认识你自己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