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言语在精不在多

  常常听人说,谁谁口才如何如何。走在街上,常会瞥见传授口才的培训班,而在书店里,关于口才的辅导书更是林林总总。口才真的那么重要吗?
  
  《论语》中记载,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没有口才。”孔子则不以为然,他说:“何必要有口才呢?巧嘴利舌地与人辩对,常常让人感到厌烦。我不知道雍是否可以称得上仁,但是何必有口才呢?”
  
  王羲之的三个儿子一起去拜访谢安,王徽之、王操之多说世俗的事,王献之只是寒暄了几句。他们辞别出去后,在座的宾客问谢安:“刚才离去的三位贤人,您觉得哪位最优秀?”谢安说:“小的那位最好。”宾客说:“为什么这么说呢?”谢安说:“美誉之人的言辞少而精,浮躁之人的言辞多而杂。由此推断而知。”
  
  东晋时的袁悦有口才,既擅长游说,又能阐发精辟的理论。他起初给谢玄当参军,很受器重。遇父母丧事回家守孝,守孝期满重回京都时,他随身只带了一部《战国策》。他对人说:“我年轻时读《论语》《老子》,后来又看了《庄子》、《周易》,这些书说的都是小事,能有多大益处呢?天下重要的事,只有《战国策》。”到了京城后,他去游说会稽王司马道子,受到厚待。他曾挑拨王恭、王忱的关系,导致二人失和。袁悦总劝司马道子专揽朝权,道子颇纳其说,不久袁悦就被孝武帝杀死了。
  
  诚然,口才就像一个人的外表一样,如果口才好的话,会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同时,口才好,也有利于人的人际沟通处理事情。但口才是外衣,学识、修养、道德才是其内涵。如不致力于提高学识、道德修养,而单纯去追求口才,只能是舍本逐末。因为没有丰富和高尚的内涵做根基,再华美的口才也流于浅薄,只能是,一心理素质好不害羞胆怯,二临场组织语言的能力强——这两项,不一定要靠学习来获得,有人天生就强,或者经过专业培训锻炼,掌握了模式化的应变套路——只此而已。还能有别的什么呢?不过是花言巧语、陈词滥调。
  
  《神异经》记录一种名为讹兽的妖怪,此妖怪生长在西南荒,它拥有人一样的脸庞,身体长得像兔子,能说会道,但是真话不多,喜欢骗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它的肉很鲜美,但是人吃了之后,就无法说真话了。袁悦过分注重口才,只看到《战国策》中诡辩狡诈的一面,就是食而不化,如同吃了讹兽一样。《战国策》并非魔书,口才也不是什么祸水,只怪他太偏激了。信不足则多言,理不足则多辩。古人总结的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言语在精不在多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