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讲时以妙趣开场,以幽默睿智的口才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可以奠定整场演讲的基调,同时调动听众的情绪,把听众带进自己创设的演讲情境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演讲“笑果”。看看几位名人是如何在演讲中妙趣开场并赢得满堂喝彩的吧!
李敖:趣言戏谑,诙谐开场
李敖文笔不凡,口才也同样了得,他思维敏捷,词锋犀利,却又不乏幽默慧黠,诙谐之处每每让人捧腹。2005年9月21日,李敖到北大演讲,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你们终于看到我了。我今天准备了一些‘金刚怒目’的话,也有一些‘菩萨低眉’的话,但你们这么热情,我应该说菩萨话多一些(掌声,笑声)。演讲最害怕四种人:一种是根本不来听演讲的:一种是听了一半去厕所的:一种是去厕所不回来的:一种是听演讲不鼓掌的。”李敖话音未落,场内已是一片掌声。“当年克林顿、连战等来北大演讲时,是走红地毯进入的,我在进门前也问道:‘我是否有红地毯?’校方说:‘没有,因为北大把你的演讲当作学术演讲,就不铺红地铝恕’如果我讲得好,就是学术演讲;若讲得不好,讲一半再铺红地毯也来得及,”听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很多演讲者都喜欢在开场时先恭维一下在场的听众,赚点人气,李敖却不落窠臼,来了个“反弹琵琶”,不说客套话,首句便以“你们终于看到我了”来打趣听众,暗含潜台词:“你们有机会见到我李敖应该很高兴”,充满谐趣且匠心独运。紧接着,他用“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来形容自己的话语,诙谐之处令人捧腹。然后,他趣谈演讲最害怕的四种人,实则在变相向听众“讨要”掌声,可谓妙到极至。李敖接着拿“红地毯”说事,“如果我讲得好,就是学术演讲:若讲得不好,讲一半再铺红地毯也来得及”,这句幽默话一语双关,既自矜于高超的演讲水平,又顺便戏谑了克林顿、连战的演讲水平不及自己,“台湾文坛第一狂人”的形象一展无遗。如此妙趣横生的开场白,自然能激起听众的满堂彩了。
冯骥才:
巧释悬念,增添笑料
冯骥才机智幽默,口才不凡,经常妙语迭出。1985年,冯骥才应邀到美国做演讲。他的开场白新颖独特,构思奇巧让人赞叹。演讲即将开始,大厅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主持人向听众介绍说:“冯先生不仅是作家,而且还是画家,以前还是职业运动员。”简短介绍完毕,大厅里一片寂静,只等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开讲。这时,冯骥才也十分紧张,因为美国人参加这类活动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必定是西装革履,穿得整整齐齐。对演讲者要求很高,必须是口若悬河,机智敏锐,而且要幽默诙谐,否则他们就不买你的账,甚至会纷纷退场,让你下不了台。这台戏不好唱啊!
只见冯骥才沉默了片刻,当着大家的面,把西服上衣脱了下来,又把领带解了下来,最后竟然把毛背心也脱了下来。听众都愣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大厅里静得连掉根针都听得见。略停了一会儿,冯骥才开口慢慢说道:“刚才主持人向诸位介绍了我是职业运动员出身,这倒引发了我的职业病。运动员临上场前都要脱衣服的,我今天要把会场当作篮球场,给诸位卖卖力气。”独具一格的开场白,引得全场听众大笑,掌声雷动。
开场后,冯骥才制造了一个悬念,他并不急着演讲,而是从容不迫地脱起了衣服,如此出人意料的行径,让听众大惑不解。吊足了听众的胃口后,冯骥才不露声色地说出开场白,幽默地抖出“包袱”,寥寥数语就让听众恍然大悟:原来他刚才的所作所为都是铺垫与烘托,他是接着主持人介绍自己曾是职业运动员的话头,来了个“借梯登楼”,“运动员临上场前都要脱衣服的”,所以他也“照葫芦画瓢”脱衣服为演讲做准备。这样别开生面而幽默生动的开场白,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美国听众的注意力,收到了“此言一出,举座皆欢”的艺术效果。
约翰·罗克勤:
自嘲开路,幽默架桥
美国著名黑人律师约翰·罗克勤口才出众,颇具幽默感。1862年,在一次听众都是白人的演讲会上,约翰·罗克勤发起一场“要求解放黑人奴隶”的演说,他的开场白简洁而幽默,但却意味深长。
面对全场的白人听众,约翰·罗克勤一上台,就对自己的肤色做了一番自嘲解说。“女士们,先生们:我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发表演说,还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了一点点‘颜色’……”此言一出,台下的白人听众哄堂大笑,紧张的气氛立马缓和下来。
听众都是白人,黑人演说家却要做一场解放黑奴的演讲,出言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双方的矛盾冲突,甚至引发不可收拾的严重后果。如何化解白人听众的戒备和抵触情绪,显得至关重要。约翰,罗克勤并没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是轻松诙谐,第一句话就拿自身的肤色大开玩笑:“我来到这里给这一场合增添了‘颜色’”,这样幽默开场,风趣而颇具深意,引起白人听众的哄堂大笑。笑声瓦解了听众因种族差异造成的敌对情绪,融洽了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也使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自然,收到了“一箭三雕”之效。
好的开场白,往往能为成功演讲打下坚实的基础。演讲时施展精妙口才,通过精妙的戏谑、巧设的悬念,营造一个妙趣横生的开场,才能在三言两语间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讲搭梯架桥。上述几位名人的妙趣演讲开场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