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想不想变,这个世界一直在变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的劳动”。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未来,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工劳动都可以轻松地由人工智能替代。比如,洗衣做饭、卫生保洁都可以由编程机器人操作,甚至连妈妈叫我遛个狗都可以让机器人代劳。科技的发展,让人工智能机器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标准化操作,使工作质量大为改观,效率和效果更是惊人。AlphaGo横空出世,先后击败了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和中国围棋天才柯洁;无人机、无人汽车的先后投产,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节奏。
但是,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很多人都产生了这样的错觉: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诞生,将会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就可以无所事事了。劳动对于我们来说,也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必须意识到,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都凝聚了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中学生而言,原先查阅纸质工具书的烦琐,被计算机网络的迅速便捷替代;阅读上,电子书携带方便,翻阅便捷,这不正是源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和付出?生活中有了除尘机器人,我们不需要再为每天打扫、清理屋子耗费时间、体力和精力,可你知道,为了研制出除尘机器人,多少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的便捷和安逸,正是建立在他们的勤奋和辛劳之上的,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就必须从最烦琐、最辛苦的事儿做起。
人工智能固然便捷高效,但是人类如果不慎重对待科技,忽视了人类的劳动和探索,就会消解人工智能的意义和价值。要知道,科技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对象性力量。40年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不过是以此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试想:如果未来发展方向是科技一步步取代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节奏,那我们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再仔细思量,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其他万物,正在于人具备思考能力,能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且不断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彼时和此时的生存环境。在百万年的漫长时光里,依靠劳动实践和探索,人类从类人猿一步步进化而来,逐步发展到了能够创造人工智能的今天。所以,即便完全实现人工智能化,那也是人类为进一步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思考,并且用双手勤奋劳动创造的结果。所以,任何一项科技成就(包括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没有人类的劳动,便没有我们身边的一切。
百年前,孙中山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工智能是生活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需要拥抱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但也必须建立起科技时代的生活思维,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的劳动,我们更不能主动让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思维和劳动,从而使人类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
对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依然要理性对待且心存敬畏。除了防范人工智能失控异化的风险,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坚持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理性,要坚守人生的意义,用我们的大脑和双手,去勤奋思考,去辛勤劳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扎扎实实奉献社会,成就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人生。
人工智能时代,不是不需要劳动的时代,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更高层次的劳动时代。
谢谢大家!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王淦生老师点评
(在线阅读空间小编为您推荐,阅读意林、故事汇、青年文摘等就上在线阅读空间64ba.com)
许多考生在写这样内容的演讲稿时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将劳动的含义狭隘化,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化,无视脑力劳动其实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成本的劳动。这篇作文的作者发现了这一问题,紧扣劳动的真正意义,分析透彻,阐述清楚,主题与内容匹配,议论更清楚明晰,突出了人工智能还是人的创造,并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有深度,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