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600多年前,伴随着东晋诗人陶渊明这篇《桃花源记》的问世,一片亦真亦幻的乐土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此,中国人有了一种奇妙的情结——“桃源情结”。于是,桃花源从陶渊明一人的梦想变成了万千国人共同的梦想。
  
  千百年来,世人寻求桃花源的脚步从未停止。从诗仙太白到乡村寒儒,从画坛名宿到寻常百姓,无不把描绘、追寻桃花源作为人生乐事。人们总是怀着美好的希冀不远千里,接踵而至,寄望如这渔人一般,发现这片不为人知的隐秘天地。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首《桃花溪》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如今,在中国的版图上,很多地方都自称为“桃花源”。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世间是否真的存在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跟随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描绘,我们可以在诗词歌赋、书香画卷中找到那片让世人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桃花源,去探觅那份久远的怡然自乐和悠然自得。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透过南宋画家陈居中的《桃源仙居图》,我们仿佛置身于这片神秘净土的一隅。那是一个白云悠悠、山清水秀的理想天地,是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细水长流、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其实,悠然地过一段淡泊质朴的生活,可以让心灵似水般洁净无尘。一潭静水,一声蝉鸣,一个背影,在云林深处,于烟火人间,皆隐藏着淡淡的幸福。我想桃花源之所以如此美好、令人向往,恰恰是因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易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细读陶渊明的《饮酒》,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其中也蕴含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身处众人聚居之地的陶渊明,却从不为车马喧闹而烦忧。“问君何能尔”,究其原因,答“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俯首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山雾萦绕,夕阳甚美,成群的鸟儿结伴而归。而这其中所隐含的人生真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对于大隐于市的智者而言,桃花源并不一定非得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未必要人迹罕至、荒野旷原,亦不用粗布褐衣、吃斋念佛,作出隐逸的姿态。心静方能志远。正如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徵明,其书画的世界,即是桃花源之所在。
  
(在线阅读空间小编为您推荐,阅读意林、故事汇、青年文摘等就上在线阅读空间64ba.com)
  “忘却了世间的尘与烦,想起了心中的湖海泉。真情他哪儿来的借与还,邀得一壶清酒浓半山……”尘世的心,在犹如仙境的水墨世界中穿行,在音乐的世界里濯洗得纤尘不染。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发现羽泉竟然有一首名为《桃花源》的歌曲,对于这个成立了18年的组合来说,一如既往的相伴便是他们彼此的桃花源。我想,关于桃花源究竟有无的问题已无须再去深究。因为,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是我们心中一块无法言喻的心灵栖息地,用来告别一个世俗的、疲惫的、喧嚣的、无知的自己,而真正的“桃花源”属于一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们。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