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你的人情值多少

  小张这两天被邀请参加同事的婚礼。虽然关系不算亲密,但碍于人情和礼貌,他还是打算参加。可是,在该包多少礼金的问题上,小张难住了——包多了心疼,万一以后同事跳槽了,那钱岂不是收不回来了;包少了既怕落个吝啬的口碑,又怕伤感情。这可如何是好?
  
  无处不在的人情
  
  小张的烦恼,想必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看起来是为钱烦恼,说白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人情”。
  
  “人情”这个东西,可大可小。与其说“情”,倒不如说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它已与中国人相伴数千年。过去,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人情慷慨赴死;张仪空口做人情谋“合纵”之策,助秦王成就霸业;《水浒》中宋江因人情而坐上梁山头把交椅。
  
  虽然时代在变,但中国人关于“人情”“人缘”的观念却始终根深蒂固。它的价值微妙玄通,所以类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礼尚往来”“人情世故”这些道理,几乎成了一种印记烙在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深处。
  
  其实在各种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很多关系都暗藏计算和博弈。在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对弈”的当事人。比如文章一开始烦恼的小张,他内心的纠结其实就是来源于对人情收益的考虑和衡量。而诸如这样的盘算,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进行:
  
  今天我帮了你一个忙,意味着下次我有困难找你的时候你应该竭尽全力;朋友间相聚,我请吃饭,那接下来看电影的钱通常应该由你负责;你时常光顾同一家服装店,比起其他客人,老板也会给你多一些折扣;就连在短暂的酒桌上,我敬你一杯酒,甭管你能不能喝,也会在筵席间找机会回敬。
  
  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画面,说白了都是在进行人情交换。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喜欢烦琐的人情,却又总在不觉间成为推波助澜的当事人;我们疲于客套应酬,却又随波逐流,生怕欠下所谓的“人情债”。这种无形的纽带和枷锁,究竟为什么会和我们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
  
  人情就是“互利互惠”
  
  要从根源上找理由的话,这个问题恐怕还是绕不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基因。儒家思想的基点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君臣关系等等。在各种关系中你的处理是否合“礼”,这个非常重要。
  
  然而,即使抛去规范和教条,人情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做出的最佳选择。生活在现实社会,人总是难免与周围人建立一定的联系,无论这种联系的形式如何,对象是邻居、是同事、还是朋友,它的本质最终都是为人们的需求和利益服务。
  
  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无论是对抗自然灾害、改良生产工具、应对突发事件,人们单凭单打独斗是无法进行的。这样一来,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必须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相互照应,才能生存与发展。
  
  所以,维护好自己与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当然非常重要。从本质上来看,人情就是一种“互利互惠”的行为——同类同群,社会背景、身份相近的人们共同付出,一起完成一件惠及双方的事,或者我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你“造福”,但同时,我也指望你将来能为我带来利益,最终双方共同受惠。
  
  一边是“重礼”的文化浸润,另一边是实际生活所需的合作“互利共赢”,人情自然也就“重于泰山”了。
  
  现代社会的人情计算
  
  如今,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传统的人情关系似乎越来越淡薄。因为丰富的物资和科技使大多数人完全拥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抵御灾害、独立生活的能力变强了,而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利的基础却变弱了,人情关系也就自然而然随之变淡了。
  
  尽管如此,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人情博弈依旧十分复杂。在许多场合,还有许多人情账是无法选择和不可避免的。
  
  比如有一天,你在一家餐厅偶遇同事,碰巧他还就坐在邻桌。如果你先吃完,通常会想是不是应该帮他把单也买了——不买显得自己小气。算算反正也没多少钱,付出这一点儿不仅可以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好口碑,说不定未来还有什么指着他帮忙的地方呢。当然,对方通常也会在心里展开一场战争——“我”不想欠这种琐碎的人情,但买单已经来不及,劝说对方AA制又显得生分了。算了,下次再给对方送个小礼物或者回请他吧。
  
  但如果那天吃饭你遇到的是领导,内心活动可就不太一样了。你不会考虑是否应该买单,也不会计算对方吃饭的价钱是否值得付出。你满脑子想的估计都是赶紧吃完,帮领导把单买了——多好的机会呀,既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又在不觉间和领导产生了某种私下的微妙人情关联,礼多人不怪嘛。
  
  你看,平静、和谐的人情背后,内心却有那么多的博弈和计算。表面上看是暂时付出了,但这种人情“投资”,绝对是收益高于付出的。
  
  当然,也会有“投资”得不到回报的风险,这时人情博弈的剧情又另当别论了。比如,那天吃饭你不巧遇到的是很少照面的前同事。你先吃完,那么要不要退买单就成了棘手的问题——买了吧,这个钱大概就打水漂了;不买吧,又给人小气的印象。思前想后,你咬咬牙还是没买——算了,这个人情以后应该也用不到了。
  
  追求动态收支平衡
  
  正因为有了人情往来的算计,普通中国人才会热衷于摆酒设宴——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追求人情付出和回报的平衡。在联络感情的同时,也收回曾被人欠下的“人情债”。尤其是在农村,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时候,人们便想尽办法巧立各种名目,乔迁酒、动工酒、满月酒、百日宴、订婚宴等等,总之我请了你,你要不来,就是不给面子,那未来乡里乡亲的交情可就得打折扣了。于是乎,人情消费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中国人的一笔大额开销。
  
  所以说白了,人情是有偿也有价的。至于价值多少,还与两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与对方的地位高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文章开头小张烦恼的源泉,同事间疏远的关系让他觉得不值几百块大洋的价,但口碑和未来无限的可能又让他想赌一把试试。
  
(在线阅读空间小编为您推荐,阅读意林、故事汇、青年文摘等就上在线阅读空间64ba.com)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衡量的天平。这个天平总是不知不觉地替我们做选择,以尽可能达到“收支平衡”——欠人情不好受,被欠人情同样也不甘心。只有当它在总体上处于动态平衡,避免“人情债”使天平的一方过重或过轻时,才能保证一段关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在这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中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你的人情值多少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