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生活最大的误解就是,全天下的夫妻都像我爸妈,他们彼此是对方的“第一好”。
生活逐渐呈现出的残酷真相是:现实婚姻里,大多數夫妻不是“第一好”,甚至连第二好第三好都谈不上,所以,各种鸡汤文乘虚而入,从技术层面对千疮百孔的婚姻指手画脚:“怎样抓住老公的胃,从而抓住他的心”“再爱,也不能为他做的事”“请嫁给一个让你增值的男人”……这些现代急功近利的成功学幸福学里有着肤浅的套路,隐藏着婚姻最低级、最现实、最粗鄙的组合方式:彼此把对方巧妙地工具化,然后就这么互相利用和制衡一辈子。如果套用这些鸡汤方程式,我爸妈一样也沾不上,放我家的话,这些标准化公式甚至要反过来看才对劲儿。
与其说我爸爸很会做饭,不如说我妈妈受不了灼热的厨房,所以我爸被练出来了,因此在我家,我觉得男人做饭是天经地义的,当爸爸的,就是该给全家烧鸡、烧鱼……做好吃的,我爸爱干净,只要在家,就会手脚不停地打扫擦抹,连花花草草也会被擦得亮晶晶的,至于所谓女人最应该做的煲汤洒扫之类,我妈半点儿也不擅长,如果非要和做家务扯的话,我妈这个老牌大学生只擅长做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我小时候,我家总是显得好像“很有钱”,因为我和我姐总是穿着最时尚的衣裙,其实那些都是我妈用5元钱一米的绵绸自己设计剪裁的。我再大些,发现我家和其他人家完全不同的地方在于,别人家的家具都千篇一律,而我家的家具都特别“合适”和有个性,因为我家家具都是我妈设计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我妈早就是个生活美学专家了。
其实,我也不相信一个人能完全迁就某人一辈子,奉献给某事业一辈子,除非是他们真正喜欢的、感兴趣的、对他们极具吸引力的人和事。我爸爸妈妈能一直“第一好”,如果用现代心理学去分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彼此欣赏且互相有吸引力,能玩儿到一块儿,还记得小时候一次春游,我爸妈带了全楼十六七个孩子,年龄跨度从5岁到15岁,翻山越岭去远足,到一个距离厂区十几公里外的人工湖玩耍……放在现在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安全、责任、费用等等这些成年人必须考虑的任何一样问题,都足以中止这场冒险,当年,我爸妈简直就是带着孩子们回梦幻岛的两个彼得潘。
直到今天,一不小心就头发花白了的爸爸妈妈还会一起画画写诗读书种花种菜……他喜欢的,刚好也是她有兴趣的,从小到大,从来不曾听我父母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比较,也只把我们姐妹两个和他们自己比,姐姐的眼睛像妈妈,妹妹的性格像爸爸……他们的语气,就像是在点评彼此的作品。也许,我们本来就是他们一起玩的游戏中的一个。
如果说情人有模板的话,大约像我父母这样,至少是对方的“第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