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从长江第一桥到中国“新名片”

  新华社武汉10月3日电 题:从长江第一桥到中国“新名片”——中国桥梁的“成长”故事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皮曙初、李劲峰

  再过12天,武汉长江大桥将迎来通车60周年。矗立在滚滚江水中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开启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华章。

  60年前,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需举全国之力;60年后,一座座大桥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峡谷,不断刷新世界之最,成为中国亮丽的“新名片”。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期,技术人员在大桥施工现场做记录(资料照片)。再过12天,武汉长江大桥将迎来通车60周年。矗立在滚滚江水中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开启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华章。 60年前,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需举全国之力;60年后,一座座大桥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峡谷,不断刷新世界之最,成为中国亮丽的“新名片”。新华社发

  扎实奋斗:填满两毫米缝隙背后的责任追求

  9月17日,河北怀来县。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干线,京张高铁土木特大桥完成上万吨桥体的高空转体,精准对接,引发声声赞叹。

  桥墩上印制的二维码,包含桥墩各类施工信息。京张高铁五标项目部总工程师高光品说,扫一下二维码,谁打的混凝土、谁打的钢筋,一目了然,“要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

  61年前的初秋,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铲下已装好的铆钉。

  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小组组长的赵煜澄老人回忆,1955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建设。大桥钢梁拼装两个月后,发现固定桥梁杆件的上万颗铆钉,与孔眼间有2毫米缝隙,出现松动,“拼装马上停工,直到新铆钉填满缝隙,先期铆钉全部弃用”。

  一个个二维码,一颗颗长铆钉,虽然相隔60多年,但凸显同样的扎实、严谨的责任追求。

  相对于摩天大楼、大型机场等建筑主要承受自身重量荷载,架在峡谷、江河、大海上的大型桥梁,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还得经受起大量汽车甚至高速列车通过带来的巨大冲击。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院长张敏说,桥墩要防洪水、抗地震、防船撞,桥身还需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弯、扭、拉等形式受力,“夸张点说,就像揉面、拉面过程中的面条,一不小心就断裂”。

  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在进行钢梁架设(资料照片)。再过12天,武汉长江大桥将迎来通车60周年。矗立在滚滚江水中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开启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华章。60年前,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需举全国之力;60年后,一座座大桥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峡谷,不断刷新世界之最,成为中国亮丽的“新名片”。新华社发

  桥梁技术含量高、施工挑战大,重重风险伴生而来。上世纪40年代,美国新建的塔科马海峡大桥,通车4个月后就因风振断裂。

  第一次带队修建长江大桥时的一次经历,让中交二航局沪通大桥项目经理杨志德记忆犹新。彼时,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两百多米高主塔塔冠浇筑进入尾声。混凝土泵突然出现故障,前期浇筑的混凝土凝固,与后浇混凝土间产生缝隙。

  按常规,这类缝隙可按施工缝处理,但可能影响桥塔受力。杨志德毫不犹豫组织上百名员工,凿除300多立方米已浇筑的混凝土,重新浇筑。耽误的半个月工期,经他与员工一起24小时轮班连续作业最终追回,如期完工。

  现在,桥梁设计施工规范与标准日趋严格,建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加上各类质量监控、后期养护技术与设备投入使用,让建在山谷、江河、海峡间的各类大型、特大型“中国桥”,犹如一座座坚固的钢躯,保障频次越来越高的汽车、火车安全通行。

  60年间,武汉长江大桥经历近百次大小船舶撞击,依旧坚固如初。今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养护“体检报告”显示:目前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万多吨钢梁和8个桥墩无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未发现松动。

  自力更生:屡屡惊艳世界的创新力量

  伶仃洋海域,一桥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收尾施工,年底具备通车能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从长江第一桥到中国“新名片”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