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尚未成名的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在巴黎街头散步时,被一个年轻男子捅了一刀,差点丧命。贝克特在好友詹姆斯·乔伊斯的帮助下住进了医院,他的好友、比他大6岁的女画家苏姗·德克沃一迪梅斯尼尔则担起了照顾他的任务。危境促生了情愫,出院后,贝克特和苏姗住到了一起,由此拉开了他们51年共同生活的大幕。
贝克特生于1906年4月1 5日,他出生的地方,是爱尔兰都柏林郊区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他衔银匙出生、天性聪颖,早早显露出了语言天赋,曾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这一切使他成了一个“张狂的自恋者”,遇刺事件和苏姗的留驻,改变了他的生活、性格和命运。遇刺使他低调;苏姗使他低下头来,注意到别人的存在,并且学会了感恩。
不久,二战爆发,巴黎沦陷,贝克特加入了抵抗组织。一名成员的叛变使组织遭到破坏。他和苏姗徒步逃往法国南部。他们颠沛流离,在山路、小旅馆、谷仓、庭院和水渠中度过逃亡的日日夜夜,并在法国南部的村庄隐居到战争结束。回到巴黎后,他又在圣洛的一家爱尔兰红十字会医院工作。这些经历使他变得坚强、果敢,也将他们牢牢拴在一起,从此再也剔不出彼此。
战后,贝克特开始用法语写作,苏姗则成了他的保姆、秘书、读者、经纪人、发言人、外交官和守护者,她一个人担起了一支队伍的责任。她也成了他的福星、转运人。1950年,她拿着被6位出版商拒绝的5部手稿找到了刚刚执掌午夜出版社的兰东,顺利拿到了出版合约。这5部作品是《莫卢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3部书的出版,使贝克特的境遇大为改善。随后,《等待戈多》的出版和上演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令贝克特名满天下而且越来越富有。
苏姗帮他花钱,她鼓励他去资助那些贫困的同行和年轻人。’这种帮助在他们并不富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现在他们富了,更没理由停下来。她既严厉又宽厚,既认真又随和,她身上这些美好的、明亮的力量,改变了他的生命和气场。
1961年2月,贝克特向苏姗求婚。5月25日,他们从巴黎到达英国福克斯通,正式登记结婚。这一年,贝克特55岁,苏姗61岁,距离他们作出共同生活的决定,已经过去了25年。贝克特告诉朋友,他之所以决定结婚,是因为他疾病缠身,对自己“充血的老膀胱”和病痛不断的口腔、前列腺、眼睛、心脏一直忧心忡忡。结了婚,苏姗就可以得到他的钱了。
他们的婚姻,是为余生准备的;他们的爱,从一开始也像是为老去之后的岁月准备的。没有传奇,也不刻意浪漫,只是静静酝酿足够多的记忆,慢慢将生命交融。结婚后的他们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他们住在一幢房子里,却各有各的房间,房间也各有独立入口。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89年秋天,苏姗去世;同年12月22日,贝克特去世。
两人被合葬在巴黎的巴纳斯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