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铁杵磨成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点评:一个人无论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费一番心血。只有经过无数血汗、苦泪和功夫磨砺后,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物。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曹冲称象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
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
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
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故事点评:曹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曹冲利用大石头成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至此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思维受限制,要多角度思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楚国丢失的宝玉——和氏璧。
秦王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给赵王送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想:如果我不答应秦王,他肯定会兴兵来进攻;如果我答应他,有可能既丢了宝玉还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正当赵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请您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机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秦王说:“天下人都说这和氏璧是世间难得的宝玉,我倒想见识见识。”蔺相如用双手把“和氏璧”递给秦王,秦王接过来看了又看,赞叹道:“果然是块宝玉。”说完,他又把和氏璧传给大臣们看。
可是,过了很久,秦王始终不提割让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这时,蔺相如终于明白了,其实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样才能拿回来呢?蔺相如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计策。
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说:“大王,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您看。”
“在哪?”秦王赶紧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后退几步,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我认为您并没有用城池换和氏璧的诚心,现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如果您抢,我就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完,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惊,连忙摆手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过的话怎么会不算数呢?”说完,便叫人拿来地图,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可没那么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宝贝,如果您要接受这块宝玉,必须先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盛大的接受仪式,到那时,我一定将宝玉奉上。”秦王见他态度如此坚决,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旅店后,马上让侍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并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随后,侍从偷偷地走小道,连夜跑回了赵国。
几天后,当秦王发现这件事时,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赵王的手里。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觉得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便没有扣押他,让他回了赵国。
故事点评:我们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面对强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4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故事点评: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所以说,我们应分清主次,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