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妹想当翻译
王旭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王旭辍学到一个建筑工地当了一名给师傅拎沙浆递砖头的小工。
一天,王旭所在的建筑工地来了一群老外。随行的一位女翻译用流利的俄语向老外们介绍着什么,她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精明干练、温柔文雅的风度,让王旭看呆了。
从此以后,王旭难以把那个女翻译的身影从脑海中抹去。她想,俄语不就是一门语言吗?既然别人能学会,自己怎么会学不会呢?于是,她悄悄托人从省城捎来俄语课本、词典和磁带,开始自学俄语。白天,她在工地上干活儿;晚上,她用冷水洗把脸,泡一壶浓茶,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夜里3点左右。
对于像王旭这样没有外语基础的人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记单词和发音,而俄语中的弹舌元音又非常难练。为了增强记忆,王旭在家里到处贴满了单词,吃饭、洗脸的时候都要念上几遍;在工地上,她一边送沙泥浆递砖头,一边不停地练弹舌元音。工友们看她嘴里发出古怪的声音,便议论纷纷:“这丫头是不是着魔啦?”
终于有一天,王旭随身携带的《标准俄语900句》被一个工友发现了。有人讥讽她:“丫头,把老毛子的话说两句我们听听!”有个工友嘲笑她说:“你要是能当翻译,我就能当大学教授!”而她的朋友则劝她:“听人家说招翻译都要大学毕业,你就算学成了,没单位肯要你,不也白学了?”这些议论,让王旭不知哭了多少回,她不禁问自己:一个打工妹想改变命运,真的这么难吗?
从小工到“野翻译”
坚持自学一年后,王旭终于背下了不少俄语单词。虽然词汇量够大,但她无法将它们连缀成句。俄语的语法十分复杂,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根本无法自己去理解掌握。于是,她决定去参加正规的培训班。
王旭一打听,参加牡丹江市的俄语培训班要交2000多元学费。她咬咬牙,拿出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1600元钱,又找工友借了500元,凑齐了学费。她辞去工作,来到了牡丹江市。
王旭是培训班里最用功的学生。看到她学习如此用功,有位老师告诉她:“其实在培训班只能掌握必要的语法基础,要达到汉俄互译,还得跟俄罗斯人多交流。”王旭把这句话记在心上。从那以后,她每天都去大街小巷转悠,看到俄罗斯商人就上前搭讪,帮买卖双方谈价。开始,她的举动总是把人家吓一跳,当弄清楚她这样做是为了学好外语后,别人也很乐意接受她这个“免费翻译”的帮助。
有一次,王旭在一家商场看到十几个俄罗斯人在购买商品,随团翻译被一个词给难住了,憋得脸通红。王旭刚好知道那个词,几句话就帮双方解了围。没想到货摊儿老板一把拽住她,请她接着翻译。那天,通过她的翻译,俄罗斯客人一下买走了上千元的货,货摊儿老板很高兴,当场抽出50元钱就往她手里塞。拿着这50元钱,王旭兴奋极了。当她转身离开时,一些摊贩还在后面喊她:“翻译小姐,以后也来我的摊儿上帮忙啊!”王旭一听受宠若惊:这是真的吗?自己在别人眼里难道已经是一名翻译了吗?
从这以后,王旭经常到这些摊点帮忙。因为她口语越来越熟练,那些俄罗斯商人往往怕她走开,拉着她一个劲地聊天,这让王旭学到了很多俄罗斯俗语、俚语和地方口音,她的俄语听说水平突飞猛进。
虽然靠给商人们做口语翻译,王旭每个月平均能挣到4000元左右,但她不想当一辈子“野翻译”,于是她到好几家外贸公司毛遂自荐。可当这些单位听说她一没大学文凭二没留学经历后,统统拒绝了。两年过去了,王旭依然四处“打游击”。
一天,王旭偶然听别人说东宁边境贸易总公司正在招聘俄语翻译,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这家公司应聘。和从前一样,公司负责人见她没有大学文凭,不打算录取她。王旭赶紧拿出自己的简历,恳求对方给她一次试用的机会,并表明试用期内不要工资。或许是她零工资的承诺和她的真诚打动了公司负责人,她被留下试用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