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朋友诉说自己在深圳的生存和发展经历,本人也颇多感慨,忍不住也想把自己的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酸甜苦辣,大概只有出在深圳的兄弟姐妹才能理解、感受、共鸣。
2005年毕业之后,我要比相当一批同期毕业的大学生幸运,大概是因为毕业学校还不错的缘故,我签约了珠三角一个经济发展还算不错的中等城市的一家银行,虽然离开了广州我所喜爱的城市,但当时也还是对未来布满了希望和热情,打包了行李我匆匆地赶赴到了这个我有可能生活一辈子的城市。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城市我只呆了三个月,就因为习惯不了中小城市的环境和这家银行并不令人满足的待遇而辞职离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离开也是有些冲动,或者说是大学生刚毕业对未来要求比较高,也许有很多地方不能令人满足,但生活本来也就是如此。获过联合国人居奖的这所小城生活环境美丽,生活方式舒适,但我却因为它没有摩天大楼等繁华都市的表征,因为它没有深圳听起来绝对诱人的薪资水平而选择了离开,虽然经过一年在深圳的颠沛流离我目前的生活基本稳定,但回忆起来也不无遗憾和感慨。因为对于一个文史哲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进银行工作着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言归正传,真正的故事从深圳开始。
亲手打破了银行这个铁饭碗之后,我提着行李来到了深圳,(没有选择广州的原因是我的一个直系亲属在深圳,除了广州,深圳就是我的第一选择了)这个时候我有一种两双脚同时踏空的感觉,因为我明白我将为我的辞职付出一些代价,虽然自己一度坚强地认为风雨之后必有彩虹,但是忽然的失业,又是一个生疏的城市,我确实感到茫然和无助。更重要的是,那时我认为自己刚毕业没有什么经验,专业又是冷门,英语也不太好,在深圳这个以高科技、金融、物流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学校是进不了了,我已经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公务员要考试的,报刊媒体需要经验并有大量作品,经济类的职位虽然不是没有机会,但确实专业不太对口,行政文员之类的工作有薪水不高。那时的我,真的极度不自信。
在我那个亲戚那里落脚,第二天高交会馆恰巧有一场比较高级别的人才交流会吧。(个人认为,高交会馆和会展中心的人才交流会还不错,宝安南路的那几个人才大市场就不怎么样了,条件还不错的大学生就不要去那里浪费时间了。当然51.job、中国人才热线、智联招聘等网上招聘方式更好)可惜遗憾的,当时投了很多的简历,只有三家给了面试机会,一家很差的,我没有去;一家中等的(后来有了别的机会就放弃了,本来打算去的);一家不错的,但是因为我的英语口语实在是太烂也就被拒了。短短的一个多礼拜,我还邮寄了十几封简历,毫无消息,现在想象,自己也够傻的,邮寄简历干什么,机会不大,成本又高。我在深圳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网上找到的,面试官(也就是我后来的主任)面世了我半个多小时,我们的对话很投机,也很出色,现在想象,以后的日子里我都没有和上司有过那么无障碍的交流,呵呵。她对我很满足,面谈后又考察了我的文字功底,紧接着第二天就见了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很快就确定接受我。当时我心里一阵狂喜,呵呵,没想到这么快工作就搞定了,而且是某政府部门下属单位,然而接下来我在该单位的工作经历证实,我当时对该单位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薪酬待遇的了解过于模糊,其实等于在不甚知了的情况下就入职了。所谓工资加奖金的说法着实迷惑了我,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我也没有敢问到底是多少,而且也不敢把自己内心的期望值表露,所以我和主任关于薪酬待遇问题的模糊语言注定了我进这家单位本来就是一个错误。
我主要是做文字材料的起草和整理工作,当然还有办公室的日常行政工作,工作比较忙,但也很充实,虽然主任比较严厉,也有些官僚,但总体上我还是觉得学到些东西,也比较充实。然而,一个月之后的工资发下来少得可怜,而且所谓的奖金我们行政科室是没有的。从那以后,我就很多怨气,对工作开始很不满,因为那份工资真的是很少,唯一的慰籍是单位还有住房,我至少还有个落脚之地。当时最痛苦的是,我虽然想到了跳槽,但是想想我刚刚从银行离职,现在短短一个月又要离职,面试我的新公司会怎么想我呢,一定会觉得我是一个不安心工作、眼高手低的人。想到这里,我就告诉自己,忍,只有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