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寒风凛冽,60年西藏的建设史,充满血与泪、苦与乐,更写满了战天斗地的豪情、铁骨丹心的忠诚,苦难无双的风流。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了。60年,以时间的长度而论,不过是西藏历史的沧海一粟。然而,60年的沧桑巨变,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饱含着西藏人民改天换地的追求,更满载着全国同胞慷慨无私的援助。
60年间,一代代解放军指战员、一批批援藏干部、一届届进藏大学生,为了解放西藏,保卫和建设新西藏,把青春和生命留给了高原,挺起了这片凛冽高原雄浑的精神脊梁。
雅鲁藏布江滔滔江水作证,喜马拉雅山皑皑积雪作证,天南海北异乡人片片坟茔作证,几代人用勇敢、乐观、奉献,铸就了边疆建设史上不朽的丰碑。
(一)
翟新莉哭了。
这位18军54师162团政委翟寿亭的女儿,在客车翻越川藏北线海拔最高达6168米的雀儿山时,潸然泪下。
2001年6月,翟新莉和20名昔日18军老战士的子女一起,重走父辈进藏路,凭吊埋葬在沿途的18军的先烈们。
“当年父亲修这条路的时候,差点死在雀儿山。冬季气候恶劣,他全身浮肿,没有力气走路,是拉着牦牛尾巴走出来的。”瞿新莉说。
翟寿亭毕竟走出了雀儿山,他的30多名战友却长眠在这里,其中包括25岁的张福林。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去检查爆破准备,一块大石头从松动的岩壁上滚落下来,重重地砸在他的腰和右腿上。医生要给他打强心针,他拒绝了,说留给其他的同志吧。”原18军53师159团宣传干事路晨回忆战友的牺牲。
大家在清点张福林的遗物时,发现他的挎包里有5包菜籽和一本日记。菜籽是他在四川用津贴买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西藏高原,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修建川藏公路,牺牲了3700多名战士和民工,公路向前延伸一公里,就要倒下一个人。
人们说,这条路是有魂的,这个“魂”就是“老西藏精神”——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老西藏精神和“18军”这个传奇的番号割舍不开。60年前,以18军为主力的四路大军分别从川、滇、青、新4个方向进军西藏。官兵们接受任务后,放弃了“川南安家”的准备,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第二次长征”的征途。
昌都战役,川藏公路,场场都是恶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中国军魂,便是川藏线上筑路的18军战士首先喊出的。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老西藏”们一次次放弃轮换,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建设高原。第一代援藏人的激情燃烧,让当代青年眼睛发直——哪里来的那股劲头?
在国家“大棋盘”上,他们是无怨无悔的“棋子”。与父母远隔千山万水,三年五载不与儿女谋面,少则十几年,多则一辈子,把生命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援藏事业。
18军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身体又差的政委谭冠三将军,留在西藏十多年,开荒种菜的时候,他和普通战士一样,早晨起来去布达拉宫背几趟粪,一趟7公里,累了,就一个人弹琵琶。
1985年,谭冠三去世前,他再三叮嘱夫人:把骨灰埋在西藏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这位开国名将,用最后的一把骨灰作肥料,实现了他进藏之初立下的铮铮誓言。
(二)
“你年纪大了,不适合献血。”
“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献血者恳求护士。
这个场景发生在1993年的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这一年,49岁的孔繁森先后献血900毫升,收取医院付给的营养费900元,用于补贴认养的三位藏族孤儿。
1993年,先后两次进藏,已在高原工作6年的孔繁森进藏期满,原本可以返乡,然而,他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奔赴条件更恶劣的阿里地区。
18年后,重温往事,我们依旧感动不已。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葬礼上,悬挂着的这一幅挽联,道出了他与藏族同胞水乳交融的感情。
1979年开始,中央实行干部“轮换进藏”的方式,8月,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从19个省、市和9个中央国家机关抽调3092名党政干部进藏,孔繁森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一个人打算去西藏观光游览,一时的激情便足以成行;如果在西藏生活工作三年五载,那么你需要的将不仅仅是勇气、毅力,还要有敢于奉献的精神,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从22岁到61岁,从雅鲁藏布江畔的泽当,到唐古拉山,再到三江流域,陈金水在西藏呆了33年。这是一位气象工作者的风雨人生,更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
“好儿女志在四方,如果这时我打退堂鼓,那会给全团的干部留下一个什么印象?贪图安逸?逃避困难?”致敬时刻,我们不能忘记英年早逝的冯军同志。1991年5月,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冯军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进藏几个月,他的体重就由原来的140多斤,下降到不足110斤。1993年8月,因在恶劣条件下超强度工作,他突发脑溢血逝世,年仅44岁。
张家明、王家胥、祁爱群等献身高原的干部,名字足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每一盏酥油灯里,都会有他们在天堂的笑容。
岁月如水,不舍昼夜。援藏干部的精神超越了地界,穿越了时空。他们自觉自愿地在西藏建设事业中埋头苦干,鞠躬尽瘁,甘当西藏人民的“牦牛”。
援藏干部群体的奉献以及坚韧,如同高山雪水,滤过浮躁的时代。他们说:“西藏涤荡了我们的心灵。”我们说:“他们涤荡着中国人的心灵”。
风霜雪雨,阻挡不了他们的信念;阳光炽烈,辉映着他们金子般的品格。他们,是新西藏的年轮,新西藏的书写者。
(三)
自1995年对口援藏以来,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户中央企业,先后选派6批共4742人进藏工作。各对口援藏单位前五批累计建成援藏项目6300个,总投资达133.15亿元。
2010年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面部署了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工作,将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2020年,新一轮援藏随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