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5岁的王安康是潍坊市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从业两年来,她每天用普通话接待省内外参观游客和市民,为大家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10月26日,记者采访了王安康,她认为,工作中规范使用普通话,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传播知识,这是她的兴趣,更是她的责任。
10月26日,王安康正在潍坊市博物馆为市民讲解相关知识。她目光注视着参观市民,用标准的普通话绘声绘色地讲解着,瞬间把人带入到相应的历史场景中。
25岁的王安康毕业于苏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在潍坊市博物馆工作了两年。“我们每天面对的参观群体是不一样的,作为讲解员,要顾及他们的年龄、身份及接受程度。”王安康表示,讲解员要细心照顾每一位参观游客,因人施讲,根据游客的特点组织不同的语言。
一次,在讲解“鲁风楚韵——黄冈邾城历史文化展”时,王安康接待了一群中学生。在讲到生僻字“罍”时,王安康从课本知识出发,把“罍”用作青铜器中的酒器的意义和用途都讲了出来,有趣的讲解让学生们听得兴致勃勃,她心里非常高兴,“讲解不是单纯地复述资料,还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让讲解变得有趣,让游客走出博物馆后还能记起一些实质性知识。”
王安康对记者说,讲解员的第一要务,就是讲好普通话,一定要发音标准、语言规范、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而讲好普通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提高专业素养,每天早上博物馆还未开放时,王安康就开始在馆内“晨练”,练习绕口令、口部操,做气息、发音等基本功,每天半小时,雷打不动。“规范使用普通话,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有利于将知识传播出去。”王安康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