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由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出品,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的《攀枝花历史文化故事》以“年轻的城市”“古老的传说”“不屈的精神”三个维度为主要视觉,将攀枝花的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既体现了历史的广度,又展现了嬗变的厚度。这是攀枝花历史文化编年史上的一页,也是一部全面、系统而完整地展示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历史研究文化成果的重要选本。
大田/马毅
攀枝花市仁和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田土狭窄,在偏僻的山区却有一块四十多亩的大水田,大田镇因大田而得名。1964年,中央在大田召开的“大田会议”,拉开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序幕。
1965年,离大田街约300米处的拉祜林业局机关,是整个攀枝花市房舍较为集中的地方。1962年修建的局机关楼,坐落在大田街东面的斜坡上,整座办公楼群为四合院,楼群房屋为砖柱木屋架,土坯墙,小青瓦屋面,白泥白灰浆抹面起保护土坯和装饰作用。灰板条望项,三合土地面。其中一幢为两层木楼,共有九个开间。外廊式木楼板。两端楼上下均为两开间会议室,以双跑木楼梯上下,楼上走廊用木栏杆修饰,总建筑面积为406平方米。四合院 是当时云南省永仁县大田区和仁和区最好的建筑楼群。
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把开发攀枝花工业区的问题提了出来,他说“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不搞攀枝花,这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早就知道攀枝花有矿嘛,为什么不搞?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会上,毛主席亲自指定周恩来总理挂帅指挥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会后,周总理立即主持召开了有国家计委、冶金、地质、铁道、交通、机械、电力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把攀枝花列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周总理提出尽快组织一个由13个部、委领导及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其任务是提出各个 部、委建设攀枝花的规划和方案、钢铁厂的选址等重大决策,当时担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的程子华任考察组总负责人,组成了中央13个部、委和西南三省负责同志以及100多名专家参加的联合考察组。
考察组的领导和专家在总负责人程子华和各部负责人吕正操、张霖云等领导同志的率领下,辗转深入到攀枝花地区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制定各个规划方案。当考察组的领导察看了当时设在永仁县大田区的拉枯林业局办公楼群后,觉得这是既可解决考察组人员食宿、办公,又可解决会议场地等问题的唯一处所。考察组的领导驻大田拉祜林业局,随即确定将拉祜林业局划归渡口管辖,作为考察组的办公用房,为了解决早期进入钢铁基地的各路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食宿,把拉祜林业局设立为“四川招待所”。
攀枝花钢铁基地考察组进驻大田,拉祜林业局腾出房子供考察组300人办 公、住宿。为了作好早期建设规划的准备工作,为有关重大会议提供邮电通讯服务,很快从楚雄,西昌抽调了政治可靠、思想先进的同志组成了“大田服务点”。当时提出了“会战打到哪里,通讯就保到哪里”的口号。邮电职工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一个晚上就架通了从大田到仁和的短途通讯,在大田和仁和各安装1能30门磁式交换总机,1964年7月7日,正式开通了大田到成都、重庆、昆明的无线电路和仁和到昆明的长 途电话电路。四州、云南两省邮电管理局抽调人员在大田设置服务点,开办邮政业务。9月7日开始收寄平信、投送报纸。9月8日,四川省电力建设公司的工程车装着一台20千瓦的柴油机到达大田,9日拉线装电灯,20干瓦的柴油机为召开“大田会议”发电照明,点燃了莽莽群山中的第一盏电灯,保证了考察组与中央通讯联络的用电及会议,办公室照明用电。同时从西昌运输公司调来衡阳牌和峨眉牌两辆25座的长途客车,以解决调直组工作人员每天从大田总部至前哨阵地仁和之间的交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