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书法思考网,注册用户可以投稿!

改变世界的人

首页-封面故事-社会-经济-文化-专栏-听周刊-爱乐-周刊书店-往期杂志-时尚-

看起来,诺贝尔奖和整个世界一起,正在从新冠疫情的打击中缓慢恢复。

在一年多之前,瑞典皇家科学院发来消息,因为疫情原因,当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项不接受来自瑞典之外记者的现场采访。这个消息可以说完全是在意料之中,因此2020年我只能在北京,通过观看现场直播和电话采访,完成了一次诺贝尔奖报道。

对于瑞典人来说,最能够感受到“诺贝尔奖气氛”的,并不是每年在10月初宣布诺贝尔奖得主的一系列发布会,而是在每年12月10日,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先生去世的日子所进行的诺贝尔奖典礼、晚宴和派对。这一天几乎已经成为瑞典一个独特的节日。人们会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饶有兴趣地讨论出席典礼的各位嘉宾以及晚宴菜单。还会有几十名幸运的斯德哥尔摩的大学生前去参加随后的盛大派对。王权、俗世中的至高荣誉,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们取得的杰出成果……种种元素以一种奇异的方式被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会被全世界所关注和庆祝。

虽然无法去现场采访,当年的诺贝尔晚宴也被取消,略感遗憾的瑞典大使馆还是在2020年12月10日“诺贝尔节日”这一天,邀请我去北京的使馆官邸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诺贝尔晚宴”。宴会开始前,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与远在瑞典的科学家进行视频对话,讨论人类发展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最后,晚宴在一首象征着光明和勇气的《桑塔·露琪亚》(Santa Lucia)歌声中结束。

那么2021年的诺贝尔奖又会如何?我提早联系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方告知,今年的诺贝尔奖当以何种形式进行、是否接受记者的现场采访,还没有决定。到了9月初我收到邮件,被告知今年的新闻发布会将会有条件地接受来自国外记者的现场采访。我表达了想去现场采访的愿望,对方却又表示犹豫,需要进行讨论之后再给我答复。考虑一阵之后,我取消了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计划。2021年的诺贝尔奖报道,继续远程进行。

从19世纪绵延至今的诺贝尔之梦

在新冠疫情蔓延的近两年时间里,整个世界忽然被打断,似乎一下就陷入到凝滞状态之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被颠覆。尽管还能通过网络联系和工作,很多人依然感觉自己被世界所遗忘或抛弃。尽管大受影响,但这两年来诺贝尔奖并未中断,可谓弦歌不辍。其实诺贝尔奖并非没有中断过。如果我们回顾诺贝尔奖从诞生至今120多年的历史,会发现它所记载的并不只是诸多星光闪耀的人类天才,也是一部充满了苦痛和意外的人类史。阿尔弗莱德·诺贝尔从19世纪燃起的对于全人类的梦想,随着诺贝尔奖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消散。

如果以21世纪的现代眼光来审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固然早已“过时”: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奖项只涉及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范围未免狭窄。一个设置于19世纪末的奖项当然不会考虑到当今热门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研究领域。除此之外,几个科学奖项偏偏又结合了文学与和平(而后又添加上经济学),这让人甚至无法把诺贝尔奖进行归类。其实可以说,这个奖项所反映的不过是阿尔弗莱德·诺贝尔,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科学家和富豪的个人趣味而已。

甚至不需要以21世纪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即使是在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尚在世的时候,当时的欧洲媒体也不惮以充满恶意的眼光去窥探这位大亨的生活。甚至可以说,诺贝尔奖的诞生,与当时人们对于诺贝尔的种种恶意揣测紧密相关。诺贝尔设立这个奖项,其实算是一种对于当时人们对他个人种种误解的反驳。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或者说是整个复杂的诺贝尔奖体系——在12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以一种忠诚的态度认真执行着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遗嘱。这让诺贝尔奖,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为怪异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奖项成为人类在20世纪,直至21世纪的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份忠诚且真实的记录,当人类面临再一次被疫情袭击而感到格外脆弱的时候,便会从诺贝尔奖中寻找到希望和勇气。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如侵权,联系删除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改变世界的人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