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史中汲取红色资源 在电影里传承红色基因
□王兴东
《孔繁森》
《离开雷锋的日子》
《黄克功案件》
《蒋筑英》
《建国大业》
《邹碧华》
《法官妈妈》
《共和国之旗》
《良心》
《生死牛玉儒》
1973年我在边防连队向党旗宣誓,眼前闪回电影《党的女儿》《上甘岭》里党员的光辉形象,为完成党的任务,不惜牺牲一切,勇于斗争,永不叛党。当我进入电影圈做编剧工作,求教林杉先生,他告诉我,为写《上甘岭》电影剧本他曾两次赴朝,采访57位指战员,近200天与战士们同吃同住,钻进上甘岭坑道,坑道里只能驻守一个连,主角就是连长。有人要求电影中要写中朝两军最高统帅,都被他拒绝了,甚至美军方面连一个少尉都不写,集中笔墨讲述张忠发连长带领全连克服困境坚守阵地,利用坑道战击败美国联军现代武器的进攻。他说,电影不是流水账纪实,不能把史料当艺术,要到生活中找到完成主题的人证,在正常中写反常,在平凡中找非凡,写好志愿军英雄们守阵地的感人故事,编剧要有坚守真理的勇气。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更加缅怀林杉等一批老编剧,在创作党史题材电影方面,他们留下了《开国大典》《南昌起义》《大决战》《赵一曼》《红色娘子军》等一系列经典之作,书写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虽然他们不能与我们共同庆祝党的百岁华诞,但他们讴歌党的电影却与党同在,与人民同在,他们对党的深情永远拷贝在影片中,播种在人们心灵间,他们从党史中汲取人物和故事,用剧本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国电影编剧开拓了方向。
题材无禁区,作家有立场。我创作的电影《蒋筑英》获得了1993年国家政府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从此,我以祖国杰出人物和优秀党员为创作目标,将人民喜爱的共产党人搬上银幕:乔安山是雷锋精神的忠诚传播者,他在电影公映后,56岁入党(《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两次援藏,捐躯高原,被誉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生死牛玉儒》);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他把对于党的信任和忠诚,融入到国旗的设计之中(《共和国之旗》);崔福顺是吉林省延边和龙县农业银行的储蓄员、勇斗歹徒的朝鲜族女党员,其见义勇为收养烈士遗孤的事迹传为佳话(《良心》);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的英雄许海峰,他是党的十三大代表(《许海峰的枪》);全国法院劳动模范、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女法官尚秀云,挽救了上百名失足少年,家长和孩子亲切地称她为“法官妈妈”(《法官妈妈》);邹碧华是新时代“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
我之所以坚持创作共产党人的形象,是因为这些被群众爱戴的共产党人的事迹与品格让我激动,让我感动,让我一次次产生创作的冲动。蒋筑英是光学专家,创立了光学检测中心,他是中国光学家王大珩先生的弟子,懂五国外语,可以用法语朗诵居里夫人的诗歌。但是,他年仅43岁病逝,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入党问题,是死后追认的共产党员。我怎能不为之扼腕叹息,这样一位燃烧自己、照亮光学事业的科学家,应该让他的精神照亮中国银幕,我含泪写就这一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