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12:20来源:搜狐文化入选剪报:文化讲堂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和地中海,也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沟通和交融。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往返着商队、僧人、使者、外交家和探险家,他们交换着商品、信仰和技术,一起谱写着经济互利、文明互启的史诗。
西汉,汉武帝为打击匈奴,派出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最终打通了去往西域的道路。从晋到唐,法显、玄奘、义净等僧人为了信仰,历经艰险前往印度抄经求法。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至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的交流和贸易更加繁荣。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之间的地理通道,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也是决定着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本期文化讲堂,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丝绸之路大历史》的作者、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郭建龙,来和我们谈谈丝绸之路的历史该如何划分阶段,丝绸之路又如何塑造了世界格局和文明走向?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汴京之围》《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穿越非洲两百年》等。
一开始我做的是软件方面的工作,软件开发工作,是理工背景的。我一直喜欢写作,最初寻找写作机会的时候是和大家不一样的,实际上我的机会非常少,因为我不认识文字圈里的人。
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个朋友把我推进了《21世纪经济报道》,也就是我的第一份媒体工作。当时他们之所以要我,也是因为我有IT背景,他们的IT记者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就把我招进去了。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21世纪经济报道》等于是财经媒体的黄埔军校,所以说它的训练是非常苛刻的,而且是以一种丛林法则的态度。《21世纪经济报道》会允许很多怪人进去,但是进去之后,如果你达不到标准,就必须离开。所以这个残酷的淘汰过程会逼迫你去学习很多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学到的,比如说怎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吸引读者。因为我们知道,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是遵循着自己内心去写,认为写作者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至于读者能不能看懂,那是另外的问题。
但是在媒体里面,它会教你怎样把事情以平和的方式讲出来,同时能让读者感兴趣,或者能获取有效信息。其实这样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包括沟通能力、采访能力,对我后来的写作帮助很大。
展开全文
但是这样的写作其实和后来我的写书还是有一定区隔的,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我需要寻找另外的机会,去实现我的写作梦想。所以大概过了两年,我就选择了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但是我一直非常感谢这家报纸给我的机会。
我当时有一个问题意识,因为我们以前改革开放主要是参考欧美的经验,看他们成功的经验,这在前期特别顺利的时候,能帮助我们尽快找到自己的高度。
但是接下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之后,很多国家的教训也同样是我们需要看到的。而这些教训往往不是出在发达国家,很多教训是出在不发达国家,比如说非洲,还有亚洲;但像东南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所以这些例子可能在接下来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和学习的东西。
郭建龙(右三)与埃塞俄比亚参加国际项目的老师和学生们
另外,我一直对历史感兴趣。古代中国的影响力,它的最大范围到哪儿?往西就是到非洲,我们知道中国去往非洲的第一人是唐代的杜环,杜环其实是去了北非地区;然后就是明代的郑和,他的舰队最远到达了东非地区,那么这两个就是主要的界限。剩下的印度、中亚、西亚其实都有人去到,所以我把首先考察的就是范围,还是有一种对中国历史的追寻在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