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4班陈钦钦2013110339
读史可以明智,这是我一直相信和践行的话。在闲暇的时候,我喜欢读历史,喜欢琢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为,透过历史的剪影,能看到刀光剑影的杀戮,人性的善与恶,又或者是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变。每当读到历史,就像是一幕幕情景剧在我脑海里不停的闪现,让我的思绪变得躁动和唏嘘。
在上中特课之前,由于我知识上的浅薄,没能见识到钱穆先生和他的作品,甚为遗憾,当我读完《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原来我之前对历史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中国历史精神》告诉我历史不只是一个个刺激 ,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又或者是添油加醋的小道消息的单纯记录,它是要让我们后来人以史为鉴,领略其内涵和精髓,不要重蹈覆辙。作者钱穆以其渊博的史学涵养,敏锐的剖析能力,让我们能够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奥妙,它不但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完整的历史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的方向。
该书汇编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有丰满 情节;有古今,有详略;分章节,逻辑清晰;所选故事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最重要的是,整书都有传递出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实质。历史的年轮无情地碾过纷纷乱乱的岁月,不管其中历经了多少朝代的更替,遭受了多少次外来文明的“入侵”,又发生了多少的文化变革。但,有些东西是未曾改变的,那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像丰碑般屹立。
有太多的事和人无法让我们忘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淀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天下的襟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谊深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与耐苦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关怀与情义。这些,永远激荡我们的内心。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不停歇的奔流,那伫立在岸边的伟岸山峰就是这些铭刻于时间岁月的精神,从不褪色。不管河流要淌到多远,永远都可以看到这高耸入云的峻岭,那么高,足以让我们仰视一生一世。
但是,这些传承了上千年的民族精神并不只是用来仰望的,不是么?
如果,风筝飞得太高,线就容易断的。如果,想法再美,却没有表现在画布上,是无人知晓的。如果,害怕追寻,那即便山峰再矮,也是到不了顶峰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后人,是如此遥远的仰望那些苍空的明星!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当下的社会有太多的浮躁与不安,有太多的轻浮,有太多的功利。甚至,忘了捧一本书,好好品一品。自然,社会是在发展进步的,这是规律,无人能逆转。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剧了彼此的竞争。这个世界,就像膨胀的上满润滑剂的齿轮,飞速的转动,带着进步的成果。没有人会否认,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前所未有的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我们也为此呐喊着、欢呼着。能享受其中,这本身就该是多大的一份荣耀啊!可是,没有人会想,我们的身子在不断奔跑,加速前行,那我们的心呢,我们的心灵是否跟上了身体的节奏,是否还可以自如的控制身体。我想,大概是不能了,至少,我们的这种能力在弱化着。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忘了那些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山山水水,我们渐渐迷失在水泥森林里,一味的埋头赶路,忘了停下来,等等心灵的脚步。
一味的埋怨现今的社会,也许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倒不如问一问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该走向何方,该如何走?因为历史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玲开篇便如此写道。人们不禁会发问何为原配的世界?为什么要纪念?难道这不是原配的世界?
也许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便足以回答“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昧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时期,那是黑暗的时期.??”那样的时代似乎更像是现在这个时代,复杂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