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七)
清代《四大奇书第一种》诞生(上)
刘 畅
明代对《三国志演义》已有许多评说,到清代初年,毛宗岗将罗贯中这部小说重新进行整理和修改,形成评改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明代批评萌生
批评,指通过运用理论方法,对作品进行梳理。《三国志演义》问世后,受到广泛欢迎,于是便有了对这部小说的批评。初期,批评较为粗略,缺乏周密性和系统性,主要通过序跋杂记以及文本的小字注两方面来进行。
在序跋杂记方面,明弘治七年(1494年),蒋大器为《三国志演义》写序时评价此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明嘉靖元年(1522年),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说“好事者以俗近语隐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明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评价到“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在文本的小字注方面,今见最早的批评出于明嘉靖元年序刊本,里面针对《三国志演义》中的字音、典故、地理等问题作了解释,也夹杂着对一些人或事的评说,如批评曹操残忍与忌才的同时,亦肯定他的才智与德行。
明万历十二年(1592年)后,随着《三国志演义》刊刻的盛行,批评更为专业,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批评著述。余象斗刊本是最早正式张扬“批评”的刊本,因而也被称为《批评三国志传》,随后又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等。这些著述点评相对客观,而且较初期的点评来说,更为系统、全面,涉及小说创作思路、人物塑造等多个角度,甚至还借小说故事抨击现实,表达作者的态度。不过依旧不够深入,多缺乏精到见地。
清代《四大奇书第一种》问世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毛宗岗评改本《四大奇书第一种》(以下略称“毛本”)问世。从此,毛本渐渐代替了罗贯中《三国志演义》原书及其他明刊本,成为三百多年来最为流行的版本,甚至直到近年来出版的《三国演义》,也都往往据之为蓝本。因此,可以说毛本的诞生是《三国志演义》发展史和批评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毛宗岗
毛宗岗对《三国志演义》,主要做了文本的修改和评说两项工作。
在文本修改方面,毛宗岗主要遵循儒家理念。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倾向于褒刘贬曹,基本上以蜀汉为正统,但尚有未尽然之处。毛宗岗也认同帝蜀的正统思想,在《读三国志法》开端就提出:“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于是,毛宗岗便采取折中方略,以儒家思想为准则,对小说进行评改时突出帝蜀的思想,《读三国志法》记曰:“折中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紫阳《纲目》即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所著《资治通鉴纲目》。
例如,毛宗岗《四大奇书第一种》中,删减了华歆、王朗等人逼迫汉献帝禅位于魏的某些激烈言辞。明嘉元序本卷十六《废献帝曹丕篡汉》中写华歆奏称“汉祚已终”,迫汉献帝“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当献帝表示不愿时,华歆又曰:“昔日三皇五帝以德相让,无德让有德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非陛下祖公公传继天下,宜早退之,不可久疑,迟则生变矣。”王朗也说:“陛下汉朝相传四百余年,气运已极,不可自执迷而惹祸也。”而毛本第八十回中,则删除了华歆“无德让有德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等言论。还将王朗的“不可自执迷而惹祸”改成“迟则生变”,以试图在文字上弱化反正统主义思想的过激色彩。